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
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

这种情境的
设置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
件;或通过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
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
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

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

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

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

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
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

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
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

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
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

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
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

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

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
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

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
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

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

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
中某一条目的知识提纲, 然后, 提示学生模仿列出其他条目的,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完全放给学生自己 即可。

3、质疑问难,合作共享
这是一个互相学习、 通过合作共同分享学习资源、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过程, 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
程。

此环节主要是关注生生间的互动。

首先,生生间质疑互动。

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发表
流成果的主要目的, 就是要让学生交流在自探共研过程中所作出的选择、 信息中的新发现。

此时,教师注意总结“难点、疑点”,并适当讲解。

其次,根据读书的结果
引导学生 或采用爬黑板列提纲, 或设计和表演历史情景剧, 或利用组内讨论或争辩, 或开展讲故事练口才, 等等。

达到解决疑难、 梳理知识网络的目的。

各学习小组代表把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或交流, 加深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此时可能会产生激烈的碰撞, 质疑问题中可能 因持不同主张的学生各执一端, 形成争执态势, 可能是全班讨论时的思想冲击波又滋生了新的疑点, 要深入研讨。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教师在此环节一要注意倾“听”,善于捕捉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

听 生生间问题提出的深度和密度,听问题解决的质量,听学生“异想天开”式的提问。

二要注意“看”。

看全班中每一个同学的参与情况,看提纲编写的完善程度(可采用抽查的形式)。

三要注意“引”。

允 许学生“百家争鸣”,允许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允许语言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学生的答案不可脱离 主题。

对学生的答案, 牵涉到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问题, 教师应在答题角度或解题思路方面作出适当的 评价或引导,否则, 将会导致学生是非不分, 对问题的答案模棱两可。

要引导学生把握好问题涉及到的
历史本质问题,围绕问题的主题,结合相关的知识,组织有效的答案。

②教师要善于调控时间,让学生 的讨论和“表演”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并能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充分的展示, 生进行浅层次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讨论和表演。

走过场、图热闹的课堂教学是低质量的教学。

③ 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调控和引导,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不在于讲多少内容。

4 、拓展探究,深化主题
学生的不同见解、一知半解或 / V t H. 分肯一点怀疑、一声感叹,都可能是学生真正的收获。

组织讨论交
判断,以及在处理信息和运用 切忌不经过深入思考就让学
这是一个“拔高”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想象力、联想力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此环节,教师可首先 利用学生黑板上展示出的知识网络提纲, 进一步教会学生会编提纲、 完善提纲(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词, 分类清晰,知识完善,便于记忆)。

然后,根据提纲突出重点、拓展延伸。

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或通 过回忆,或通过联系,适当且又恰当地对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前挂后联”,拓展应用。

在拓展延伸的过 程中, 注意引导学生探索本课编排的目的, 挖掘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 体会本课内容在过去或现实中 的意义, 突出主题, 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这也是历史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之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拓展延伸,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联系,主 动应用。

②联系要适当,拓展要到“边”,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及时提醒学生将联系或拓 展的内容标记在相关内容处,以防遗忘。

③此时, 教师需要讲的主要内容是: 课本中没有直接呈现的而 又需要补充给学生的、 学生读书后经过讨论依然没有解决的、 知识块之间的有机联系、 教材内容本身设 置的重要意义等,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比较、分类、联想等方式总结历史规律,探究历史真谛。

④对学生
的思想教育宜实不宜虚, 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进行有实际意义的启发或提示。

针对性比较强的练习或问题,引导学生及时深化,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5、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这是一个巩固练习、 促进提高的过程。

此环节中, 教师首先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置一部 分练习题(或选择,或填空,或史料解析,或概括简答,不一定各题型都有)。

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出针 对性、典型性、 重点性等。

通过这个过程, 一是巩固所学知识, 二是反馈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其次,教师根据本课提纲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深化主题,引领下课内容。

再次,可适当安
排时间让学生回扣课本,进一步“消化”所学知识。

最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 主动地、热情地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对参与度比较高、 跃、善于合作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评价。

本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是:①练习不在多,而在精,在有代表性、指导性、典型性和层次性,能突 出重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②总结语不在多,在精炼,能提领知识脉络,突出和强化主题。

③对学生 的评价要恰当,有效性要强。

如“你的说法很有见地”,“你的思维角度很有新意”,“你很会提取历 史信息”,等等。

避免应付性、无效性的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很好”,等等。

本教学流程仅是基本的教学思路, 实际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个人教学特色和学生实际 作出适当调
整,合理调控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操作时间、实施维度等。

⑤此环节在结尾处可设置 思维比较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