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寻衅滋事罪的范围姓名与学号年级与专业学习中心指导教师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1.本人郑重地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有关规定完成的。
2.本人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参考资料均加以注释和说明。
3. 本人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研究内容过程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相关数据等行为。
4. 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对侵犯任何方面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年月日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摘要我国1979年《刑法》设立了流氓罪,流氓罪对罪行的规定非常模糊,具有明显的口袋特征,与罪刑法定原则不符,不能起到对公民行为的指导作用,也有损司法权威。
随着国家进一步发展,法治理念逐步得到提升,1997年《刑法》将流氓罪分解,而寻衅滋事罪就是分解后的罪名之一。
2013年两高发布《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简称《解释》),详细规定了寻衅滋事罪的四种行为和情节恶劣的认定,使寻衅滋事罪的范围进一步明确。
但由于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与我国部分罪行的构成要件重合,在司法实践上仍有难度。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寻衅滋事罪的四种类型,并明确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抢劫罪、故意毁坏财物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界限,进一步理清寻衅滋事罪的范围。
关键词:流氓罪;寻衅滋事罪;界限;范围目录摘要 (I)引言 (1)一、寻衅滋事罪的立法概述 (1)二、寻衅滋事罪范围的边界分析 (1)(一)寻衅滋事罪范围边界之侵犯的法益 (1)(二)寻衅滋事罪范围边界之犯罪动机 (2)(三)寻衅滋事罪的范围边界之客观方面 (2)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行为 (2)2.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行为 (3)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行为 (4)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行为 (5)三、寻衅滋事罪与相近犯罪的界限 (5)(一)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 (5)(二)与抢劫罪的界限 (6)(三)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界限 (6)(四)与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界限 (6)四、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引言我国自1997年《刑法》废除流氓罪,将寻衅滋事罪从流氓罪中分离出来后,由于其同意具有明显的口袋特征,具有很大争议,也给司法实践带来困难。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和2013年两高发布的《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寻衅滋事罪的范围和情节严重的认定,但由于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与我国部分罪行的构成要件重合,以及其仍具有的明显口袋特征,在实践中仍有不小的难度。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寻衅滋事罪的四种类型,并明确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抢劫罪、故意毁坏财物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界限,进一步理清寻衅滋事罪的范围。
一、寻衅滋事罪的立法概述我国1979年《刑法》设立了流氓罪,80年代随着国门的打开,各地治安情况呈现严峻态势,时有恶劣的刑事案件发生,于是国家开始了“严打”的序幕,“严打”使得一些刑事犯罪的量刑可以突破法定处罚,甚至判处死刑,诉讼周期缩短。
在这个期间,最常见的就是打架斗殴、寻衅挑事等行为,严打开始后,“流氓罪”成了一个非常有震慑力的口袋罪,诸如抢几毛钱、对妇女吹口哨等行为纷纷被判处流氓罪并处以重刑。
这样虽然极大的震慑了犯罪净化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但也损害了司法的公正性。
流氓罪对罪行的规定非常模糊,具有明显的口袋特征,与罪刑法定原则不符,不能起到对公民行为的指导作用,也有损司法权威。
随着国家进一步发展,法治理念逐步得到提升,1997年《刑法》将流氓罪分解,而寻衅滋事罪就是分解后的罪名之一。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对寻衅滋事罪作出了修改,增加了“恐吓”这种形式[1],2013年两高发布《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简称《解释》),详细规定了寻衅滋事罪的四种行为和情节恶劣的认定,使寻衅滋事罪的范围进一步明确。
二、寻衅滋事罪范围的边界分析(一)寻衅滋事罪范围边界之侵犯的法益寻衅滋事罪侵犯了公共秩序和人身权利双重法益,但侵犯公共秩序扰乱社会安宁是寻衅滋事罪的重要特征。
但公共秩序有别于其他法益,合理的确定“公共[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和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秩序”对于寻衅滋事罪边界的认定非常重要,但有观点认为公共秩序是指公共场所秩序,也有观点认为公共秩序既包括公共场所秩序也包括非公共场所秩序。
从刑事政策上分析,公共秩序既包括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还包括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包括社会生产、经营、管理、生活等方面在内的秩序。
从寻衅滋事罪的立法来看,我国《刑法》第293条第四项,单独强调了“公共场所”,所以寻衅滋事必然发生在公共场所,但《刑法》第293条规定了四种寻衅滋事行为类型,像随意殴打、追逐、拦截、强拿硬要、任意占用公私财物等行为都有可能发生在非公共场所,所以,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非公共场所,只要破坏了共同生活规则下的正常社会秩序,都是寻衅滋事罪侵犯的法益。
(二)寻衅滋事罪范围边界之犯罪动机“故意”是寻衅滋事罪在主观构成,即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还有故意为之。
但寻衅滋事罪是否需要特定的犯罪动机,比如流氓动机、追求刺激等特定动机等,一直存在理论争议。
张明楷教授在《刑法学》中指出:“主观上的流氓动机与客观上的无事生非,是本罪的基本特征,也是本罪与故意伤害罪、抢劫罪、敲诈勒索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关键区别”。
[2]随后又基于此观点指出,“流氓动机”或“寻求精神刺激”难以认定,说不清楚,如果将其作为寻衅滋事罪的必要犯罪动机,不利于寻衅滋事罪边界范围的界定。
其次,即使行为人没有流氓动机,也可能会侵犯寻衅滋事罪保护的法益。
但同样有学者坚定认为追求精神刺激、寻开心、耍威风等流氓动机是寻衅滋事罪有别于其他类似罪行的标准之一,是寻衅滋事罪必要的特定主观动机。
笔者认为,寻衅滋事罪具有区别于其他犯罪的特定的主观动机,应将寻衅滋事罪的犯罪动机界定为非正当的精神刺激。
首先,从理论上说,寻衅滋事罪是从流氓罪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罪名,虽然我国已经废除了流氓罪,但寻衅滋事罪作为流氓罪的部分继承者,不免会继承流氓罪的部分主观动机,而流氓动机就是流氓罪的重要动机。
其次,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寻衅滋事罪的类型,大量用了“随意”二字,这是指寻衅滋事是事出无因的。
最后,从实践层面来看,寻衅滋事罪与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在客观上侵犯的法益有重合之处,给实践带来困难,所以犯罪动机就是区别寻衅滋事罪与其他犯罪不同的重要因素,在本文第三章中将详细论述此内容。
(三)寻衅滋事罪的范围边界之客观方面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行为(1)对“随意”的认定“随意”的字面意思就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随性而为。
在司法实践中,要[2]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随意,往往要看这个人做出此行为是不是“事出有因”,如果不是“事出有因”,就是“随意”的行为。
笔者认为这样判断是不合理的,因为一个人的行为都或多或少的是有原因和动机的,不存在完全的事出无因[3]。
认定为“随意殴打”型的寻衅滋事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事生非,这类行为往往是侵凌弱小,主观上是随意发泄情绪,客观上是不计后果,其行为的实施不分场合不分地点。
另一种是小题大做,这类行为人一般认为自己“事出有因”,但也仅仅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对他人大打出手,挑衅他人人身安全利益和社会秩序[4]。
我国对寻衅滋事罪中“随意殴打他人”的司法解释都体现了无事生非和小题大做,本文认为判断行为人是否“随意殴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行为人是否因内心冲动而实施暴力行为;第二,对“事出有因”的判断,如果所谓的事出有因明显违背公序良俗,那么这个“事出有因”就是站不住脚的;第三,看行为人实施行为的时间和地点,“随意”型的寻衅滋事是任意的行为,没有事先准备,不分场合不分时间。
如果是对时间和地点有所准备,那可能是蓄意犯罪;第四,看实施行为的方式和工具,行为人多为徒手殴打,没有特定的工具,往往是从身边摸起什么算什么,如酒瓶等,在殴打行为实施过程中伴有辱骂、叫嚣等;第五,看行为实施对象,随意性的寻衅滋事在对象的选取上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对行为产生的后果也不在意,只追求内心的满足。
(2)情节恶劣的认定2013年两高出台寻衅滋事罪的新司法解释,对“情节恶劣”做出了更加明确和细化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对情节恶劣的认定仍有不小的难度,所以目前司法实践对“情节恶劣”的认定存在随意性。
《解释》第3条是针对行为人的施暴次数、施暴对象描述的较为具体,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应该综合行为人手段是否残忍、后果是否严重、行为人动机、社会影响度等多方面考虑[5]。
2.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行为(1)“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的认定寻衅滋事罪中的“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是指为满足自身追求刺激、发泄情绪等对他人的无理行为。
其中,追逐和拦截都是干涉他人自由的行为,辱骂是用言语对他人的侮辱,恐吓是用言语威胁他人。
(2).对“情节恶劣”的认定在2013年两高《解释》出台前,对“情节恶劣”的争议比较大,《解释》出台以后,关于“情节恶劣”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行为的次数为多次可[3]刘红艳.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罪研究,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 年第1 期。
[4]张明楷.寻衅滋事罪探究(上篇),载于《政治与法律》2008 年第1 期。
[5]张维,黄佳宇.寻衅滋事罪司法困境之评析,载于《法学杂志》2011 年第5 期。
以视为情节恶劣;第二,持凶器的行为可视为情节恶劣;第三,行为对被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后果,这里的“一定后果”是指被害人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甚至精神失常或自杀。
第四,严重影响他人的工作、生活、生产、经营的行为。
以上暴力行为如果同时构成其他犯罪,则选择重罪处罚。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行为(1)“强拿硬要”的认定对于“强拿硬要”的认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从他人那里拿走财物,致使被害人不敢反抗;第二,违背被害人的意志,迫使被害人交出财务,不需要达到被害人完全不敢反抗的程度;第三,要与抢劫罪区分,如果行为以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使用暴力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甚至直接抢夺,可定性为抢劫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