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心灵师爱无痕

走进心灵师爱无痕

师德听《感受心灵走进心灵培育心灵》师德讲座有感发布时间:2009-04-21 14:58:45听《感受心灵走进心灵培育心灵》师德讲座有感四月十日,荣获北京紫金杯优秀班主任垂杨柳中心小学的郑丹娜老师为我们作了一场题为《感受心灵、走进心灵、培育心灵》的精彩师德报告,听后感到心田如同一股春风吹过,又如灿烂的阳光沐浴,心中豁然开朗。

一、感受心灵――倾听心的呼唤:感受心灵是教育的前提,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的内心渴望、恐惧、焦虑、需求等,让教育更有针对性。

因此,我们要善于感受学生的心灵。

感受心灵,从这里开始,即:要学会倾听,从倾听中感受学生心灵的呼唤。

走进孩子,倾听孩子们的内心,会让我们从那涓涓的细流读懂孩子。

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要做到“四要”即:1、要理解地倾听;2、要专心地倾听;3、要倾心地倾听;4、要冷静地倾听。

冷静让我们有了平和的心态有了清醒的判断,更有了让学生开口的机会。

理解、专心倾听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让孩子感到你是他的大朋友,他们会向朋友敞开心扉。

因此,我们要倾听孩子们的心灵呼唤,做到理解、专心、倾心、冷静是十分必要的。

二、走进心灵――进行“心”的对话孩子生活在社会里,在这个社会里扮演着各种角色,他们是爸妈的孩子,是同学的伙伴,是老师的学生……正是在这多重角色的转换中,在多重影响中成长发育,逐渐成熟。

然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困惑的心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影响,会左右着孩子们的成长方向。

因此,走进学生的心灵,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就会帮助孩子纠正成长过程的偏差,使孩子健康的发展。

师生心灵的对话要注意以下四点,1、写在孩子的品德迷失处,帮助孩子明确成长的方向。

2、写在孩子的心理抑郁处,帮助排解学生内心的郁闷,让生命的阳光照亮孩子的新房,重新点燃内心的希望。

3、写在学生的质疑问难处,质疑问难正是学生内心困惑的表现,说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而老师的“导”也正体现在此,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4、写在喜讯进步时,学生的成长正是在一个个进步的取得中成长起来的。

因此,我们要一次次强化孩子们的进步,让孩子们在感受成功的体验中,做自我的正强化,在一次次的进步喜悦中,不断前进、健康成长。

三、培育心灵——扬起学生心灵的帆教师的事业是心灵塑造的工作,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虽然我们只有三尺讲台,但这里却是孕育心灵的殿堂。

这里有永远耕耘不完的土地,有播撒不尽的希望。

怎样培育心灵之花呢?我们要努力做到贴近童心扬起孩子的心灵之帆。

在教育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类型的孩子,我们应针对他们个性的差异,采取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面对听话型的孩子要聚合鼓励促其进步。

虽然他们是绝大多数的学生,但不能因为听话而忽略对他们的教育,要发现他们的进步点,鼓励促进其不断进步。

面对表现型的孩子,要因势利导促进提高,这类孩子往往注重表现,缺乏方向性,因此,教师要做到因势利导。

面对低沉型的孩子要唤醒自信促成功,这类孩子缺乏自信与欲望,因此,要适当给以刺激,感受内心成功的体验,激活积极向上的欲望。

面对冲击型的孩子,要启迪理智,这类型的孩子做事不冷静易出现突发后果,因此,教师平时要高度给以关注,从他们的日常小事中启发、引导、帮助,提升做事心智,提高理智、分析能力,减少做事时的冲动。

,总之,我们不管在教育工作不管遇到什么样地学生,都要细心观察,耐心教育,努力扬起孩子们的心灵之帆,让他们沐浴阳光,迎风破浪在成长的道路上安全、快乐、健康地扬帆远航。

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师德培训材料1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是指学生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需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

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对德育的要求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变成自己的行为,并在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中逐步呈现出来。

中学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也是广大家长对学校的嘱托。

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

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作为学校中的一员,我们经常会遭遇到德育教育的尴尬,学生素质薄弱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经常会暴露在我们面前,诸如,有时夜间的校园纸屑狼籍,教室宿舍公物损坏无人问津,班级集体利益很少关心……在这一方面我感触很深,记得上学期我去初三某一个班级上课,当时正好是做眼保健操,但是上一节课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还留在黑板上,我顺口问了一句,“今天谁值日”?一部分同学大声回答我,上厕所去了。

接下来大部分同学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已的样子,一脸的漠然。

最后是前排的一位男生把黑板擦干净了。

一节课上完以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由擦黑板而想到的……”最后,我收到了四十六份作业纸,学生们给了我几种不同的回答,有的同学直白地写着,擦黑板是值日生的事与我无关;有的同学则认为在这么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先做好自已的事才是最重要的;有的同学更直言,老师你自己为什么不去擦黑板呢?有的同学担心如果自己去擦了黑板,同学反而会讥笑他爱出风头。

当然,大部分同学还是感到一份内疚与不安。

其中,有一位女同学这样写道:“在今后的每一时,每一刻,我都必须牢记,集体就是力量,并且要做到关心集体。

”透过擦黑板这一件小事,或多或少折射出了我们学生的内心世界,一部分同学的爱心和责任心在逐步流失。

总感觉到,我们的目前的德育工作少了点什么,那就是德育还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今年暑期班主任培训工作会上,苏大黄辛隐教授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责任心和爱心是人格底色的两个方面”由此可见,责任心和爱心对我们学生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

它是我们学生今后人生竞争有没有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凭心而论,每一个学校对德育工作都十分重视,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德育教育的尴尬呢?这当然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

其一是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当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很多家庭都把孩子看成家里唯一的希望,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是“将来上大学”,这就导致家长认为孩子应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所以,在一份调查报告中竟有53.4%的父母把“将来上大学”当作孩子最有前途的选择,甚至有6%的家长认为“孩子自己打扫房间会耽误学习”。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缺少对他人对集体的关爱之心,缺少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把学习看很重要,而忽略道德和情感的培养,把学习成绩的好坏看作是人生目标的唯一追求。

例如,清华大学生刘海洋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能力强”这句话的正确性,先后几次拿硫酸泼到动物园5只黑熊身上,造成其中3只严重烧伤。

究其原因,跟他母亲对他的教育有关,他母亲给了他一种纯而又纯的教育,不搀杂丝毫跟升学无关的成份,因此,刘海洋虽然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好学生,是一个智力发达的大学生,但他的其他素质很差,不会和其他人交往,甚至他洗澡都要在家里,因为他在学校里洗一次澡就把衣服丢了。

当然,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

其二是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

而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往往是单一的,它只注重这个学校显性的东西,即学校中考与高考的成绩的优劣,从学生来看,只要有了好分数就可以升入好高中好大学;从老师来看,有好的分数,就可以多得奖金;从学校来看,有了好的分数,就有好的收费。

教育的功利必定导致功利的教育。

学校更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一些隐性的东西,诸如,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虽然,从表面上看,学校对德育教育有一定的重视,但不能落实到细微之处,不能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

所以,德育教育的尴尬时常会在学校出现。

其三是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只注重文凭,而忽略了对实际能力的要求。

所以,文凭就成了走上社会的通行证,为了寻找一个好的工作,就必需发愤学习,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拿上一张好的文凭。

社会对人才评价的单一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应试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导致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学校对学生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就成了高智商的“机器人”,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最终导致教育就离开真正的教育越来越远。

然而,真正的教育是嵩尚真理,追求自由,张扬个性,充满智慧,富有人性的教育。

只有分数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变态的教育,是摧残人性的教育。

21世纪需要有综合素质、创造能力的智慧型人才,需要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才。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细致性,让德育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已刻不容缓。

要让德育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遵循学生的道德内化规律,第一,从学生原有的思想认识水平出发,了解学生的原需要,激发情感,引起共鸣;第二,要激发学生个体内部的思想矛盾和斗争,这是让德育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的动力,是关键;第三,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作用;第四,要重视知、情、意、行等诸要素的培养;第五,要开展实践交往活动,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

1,在各学科的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各学科的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德育大纲》在教学中,每一位任课老师要把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去。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情感、信念、理想,并逐步形成志向,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能需求的标准,明确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重要性。

2,在班主任工作中强化德育教育。

班主任工作是让德育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的重要途径。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实现《德育大纲》的基层单位。

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促进学生道德内化的实现。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研究和探索有利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符合学生装年龄特征的班级文化目标,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教育能力。

同时班主任还必须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系列化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紧迫心理,唤起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

另外班主任还要根据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现德育教育。

在学校生活中,要创设和谐健康的道德教育环境。

可通过教室、实验室的布置,橱窗、走廊宣传画的张贴,让学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中,身心得到陶冶。

同时,班级和学校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包括课外兴趣小组和各社团活动)和比赛等,让学生的个性特长、良好的道德情操、意志品德和道德行为习惯得以加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