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2.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
A.西汉
B.曹魏
C.南朝
D.唐朝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水利技术的进步
B.手工业的发展
C.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D.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4.殷墟甲古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恊田”的卜辞,“恊”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耕作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小农经济
B.地主经济
C.封建国有制度下的经济
D.封建庄园经济
6.唐代诗人王绩《田家》一诗中写道:“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7.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地位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国是最先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
明
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
8.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
B.工匠积极性高
C.中央集权的作用
D.市场需求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
门
10.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
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
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11.下列生产工具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A.西汉耧车模型
B.高转筒车模型
C.翻车模型
D.水排模型
12.中国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和当时最著名的两大纺织中心
分别是()
A.隋唐、苏州和南京
B.明清、苏州和杭州
C.明清、南京和广州
D.宋元、南京和广州
A.隋唐
B.两宋
C.元朝
D.明清
14.推动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向以经济功能为主转变的最主要因素是()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15.下图所反映的广州三十行是()
A.清政府的对外驻办机构
B.清政府的外交机关
C.清政府的特许的对外贸易机构
D.清政府从事纺织业经营的商业组织
16.“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垄断”一词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
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17.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其曾祖父无泽曰:“无泽为汉市长。
”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司马迁的曾祖父从事的是()
18.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这一材料反映了()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③佃农有权支配自己的一些劳动产品④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假如你要拍一部有关唐朝历史的电影,下列哪个素材可以采用()
A.富商经营棉花挣了上百万的白银
B.市场上正在出售青花瓷
C.许多外国商人居住在长安
D.市场上交易使用的是纸币
20.下图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王士祯《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材料反映了徽商()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B.注重多样化经营
C.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D.注重买田置地
22.《国语·晋语九》载:“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与叔鱼以求直(按:使自己在争讼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材料表明了()
A.贵族之间争田的现象逐渐多起来
B.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渐遭破坏
C.战国时期的政治日趋腐败
23.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24.某同学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
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最为密集和完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
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B.“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