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大学语文)-试卷46(总分:8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从《秋水》看,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所依据的理念是 ( )(分数:2.00)A.以人为本,施行仁政B.顺应自然,清静无为C.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D.多元并立,和而不同解析:解析:《秋水》这篇文章以对话方式展开,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
庄子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道义“轻”,圣贤的学说是“自多”,就是基于这一宏观理念。
答案为C。
3.集中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反义词是 ( )(分数:2.00)A.盛与衰B.忧劳与逸豫C.满与谦D.天命与人事√解析:解析: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A、B、C三项是阐述中心论点的主要具体论断。
答案为D。
4.《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出“砥砺德行”所针对的不良校风是 ( )(分数:2.00)A.求学为升官发财B.读书为混取文凭C.不正当娱乐泛滥√D.不敬爱师长学友解析:解析:一日“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混取文凭、做官致富;二日“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不正当娱乐泛滥;三日“敬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
答案为C。
5.《咬文嚼字》的作者认为,“咬文嚼字”表面上是斟酌文字,实际上是 ( )(分数:2.00)A.确立中心论点B.调整思想感情√C.安排层次结构D.选择表现方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熟悉程度。
文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答案为B。
6.《张中丞传后叙》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这一错误论调时,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分数:2.00)A.演绎B.归纳C.对比√类比D.解析:解析:类比法就是通过打比方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因此,议论文中的一切比喻都是类比法的体现。
例如,《张中丞传后叙》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这一错误论调时使用的论证方法。
答案为D。
7.《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是 ( )(分数:2.00)A.时间的推移B.想象的展开C.事理的逻辑D.感情的变化√解析:解析:贯穿《前赤壁赋》一文的内在线索是作者感情的变化。
作者先写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终归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
答案为D。
8.下列《西湖七月半》语句中,兼用了比拟、对偶和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 )(分数:2.00)A.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B.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C.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D.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解析:解析:“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额面”一句兼用比拟、对偶和比喻修辞手法。
选项BCD没有用修辞手法。
答案为A。
9.《香市》整体构思的主要特点是 ( )(分数:2.00)A.以小见大√B.对比手法C.场面描写D.象征寓意解析:解析:《香市》通过记述浙江桐乡乌镇“香市”今昔的变化,以小见大,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
答案为A。
10.《哭小弟》一文组织材料的方式是 ( )(分数:2.00)A.依顺时序B.交叉垒积√C.由大及小D.由小及大解析:解析:交叉垒积是《哭小弟》一文组织材料的方式,这样安排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
答案为B。
11.《都江堰》作者所写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的主要象征意义是 ( )(分数:2.00)A.灵动的生活B.喧嚣的生命C.壮丽的驯顺√D.强烈的震撼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的掌握熟悉程度。
余秋雨在文中这样描绘水流壮观的景象:“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答案为C。
12.被王国维评为“最得风人深致”的诗歌是 ( ))2.00(分数:A.《蒹葭》√B.《湘夫人》C.《陌上桑》D.《秋兴八首》解析:解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蒹葭》这首诗“最得风人深致”。
答案为A。
13.《饮酒》(其五)中,体现诗人鄙弃世俗功名心态的诗句是 ( )(分数:2.00)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D.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解析:解析:《饮酒》(其五)一诗以“心远”为纲领,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和深度:“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世”心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两句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有“美在无意识之中”的深致。
答案为A。
14.下列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词语中,作为全诗纲领的是 ( )(分数:2.00)A.采菊B.心远√C.悠然D.忘言解析:解析:《饮酒(其五)》是一首意境深远的田园诗,全诗以“心远”为纲领,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和深度。
答案为B。
15.《早雁》中,暗寓百姓纷纷逃难、流离失所的诗句是 ( )(分数:2.00)A.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B.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C.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D.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解析:解析:《早雁》通篇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关系时事与逃难的人民。
首联一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点明时间地点,同时用雁遭到惊吓而四散飞逃、声声哀鸣,比兴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难的痛苦生活。
答案为A。
16.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融贯上下片的过渡线索是 ( )(分数:2.00)A.无语东流B.望故乡渺邈C.登高临远√D.叹年来踪迹解析:解析:《八声甘州》一词上片借景抒情,下片借事抒情。
词中“登高临远”四字,是融贯上下片的过渡线索。
答案为C。
17.下列《鹧鸪天》中的词句,含有“琴瑟知音”这一典故的是 ( )(分数:2.00)A.梧桐半死清霜后√B.头白鸳鸯失伴飞C.原上草,露初唏D.旧栖新垅两依依解析:解析: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
由此可判断。
A出“琴瑟知音”这一典故出自“梧桐半死清霜后”这句。
答案为18.《再别康桥》的主要抒情方法是 ( )(分数:2.00)A.借景抒情√B.借举止抒情C.借事抒情D.借典故抒情解析:解析:《再别康桥》的主要抒情方法是借景抒情,如:“彩虹”就是借景隐喻美好理想。
答案为A。
19.使《再别康桥》的诗意含蓄蕴藉的主要原因是 ( )(分数:2.00)A.情景交融的意象美√B.章节整齐的建筑美C.韵律和谐的音乐美D.婉转优雅的语言美解析:解析:《再别康桥》的诗性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诗情画意的意象美。
诗人的情感都是通过描写物象来渲染的,所以诗意含蓄而蕴藉。
其二是抒情手法的精彩多样。
如:借举止抒情、借象征抒情等。
其三是诗歌体式的建筑美、音乐美。
建筑美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完善、章节的整齐、句式的匀称;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的流畅、音节的顿挫、韵律的和谐。
答案为A。
20.《红楼梦》的叙事中心线索是 ( )(分数:2.00)A.贾、林的爱情√B.贾、薛的爱情C.四大家族的衰落D.通灵玉解析:解析:《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在贾府这一世代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中,写出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许多人物的悲剧命运。
答案为A。
21.《断魂枪》中,孙老者的主要个性特点是 ( )(分数:2.00)A.争强好胜B.嗜艺如命√C.落寞孤傲D.有时代感解析:解析:争强好胜是王三胜的性格,嗜艺如命是孙老者的性格,落寞孤傲是沙子龙的性格。
答案为B。
二、多选题(总题数:6,分数:12.00)22.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3.《容忍与自由》一文中阐述不能容忍的根源是 ( )(分数:2.00)A.人性上的普遍“喜同恶异”√B.心理上的总觉得自己“不会错”√C.政治上的经常标榜“绝对之是”√D.理念上的“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E.社会观念上的“和而不同”解析:解析:《容忍与自由》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人性上的普遍“喜同恶异”,心理上的总觉得自己“不会错”,政治上的经常标榜“绝对之是”,充分显示出容忍度量的难能可贵,也是不能容忍的根源之所在。
答案为ABC。
24.《西湖七月半》嘲讽的对象有 ( ))2.00(分数:A.达官显贵√B.名妓闺秀√C.名妓闲僧√D.市井百姓√E.文人雅士解析:解析:《西湖七月半》主要写明未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五类人。
分别是达官显贵、名妓歌秀、名妓闲僧、市井百蚌、文人雅士。
其中作者嘲讽的对象是前四类。
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
答案为ABCD。
25.下列作品,写到“文革”中知识分子的人格和命运的有( )(分数:2.00)A.鲁迅《秋夜》B.施蛰存《纪念傅雷》√C.宗璞《哭小弟》√D.余秋雨《都江堰》E.史铁生《我与地坛》解析:解析:傅雷因在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在文革期间不堪凌辱而弃世,为非正常死亡。
宗璞的小弟是一位研究飞机强度的专家,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工作,不幸英年早逝。
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BC。
26.《长恨歌》的抒情手法有 ( )(分数:2.00)A.借比喻抒情√B.借举止抒情√C.融情入景√D.移情于景√E.借典故抒情解析:解析:《长恨歌》的抒情手法丰富多样,或借比喻抒情,或借举止抒情,或融情入景,或移情于景,均娴熟圆美,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