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比较
二、从实践上讲
• 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随着中国这位东方巨人以 改革开放的雄健步伐快步前进,极大地促进了东西 方乃至全球的相互交往与发展。但是,由于思维方 式的差异等原因,使得这种交往在许多方面并不能 令人满意。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 很不相同的看法与作法,由此引起摩擦、甚至对抗 。例如,人权问题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当然,中 西人权观的不同,特别是中美人权观的对立,绝不 是仅仅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但思维方式的差异, 确实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 西方文化产生于古希腊海岛的城邦民主制度和平 民商业经济之中,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 导致了古希腊民族的追求真理、勇于冒险,酷爱 独立、自由精神,以后希伯来人的超越精神、罗 马人的征服精神融入,从而形成了西方人理性至 上,重科学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求斗争、求个性的 文化精神。这种倾向把人们的精力引向探索真理 、研究自然,不断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在思 维上必然重视定量、理性、实证、逻辑,形成精 确的、理性的、机械的、自然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 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 人坐在一个车厢里。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 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 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 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 意义又是什么?”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 着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 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 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 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 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研究现状(2000~今)
哲学
宗教 伦理 美学
差异原因
• 一、历史文化因素 • 二、传统文化取向和文化精神 • 三、文字符号
历史文化因素差异
• 从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看,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 文化。古希腊时期,社会组 织不甚严密,在社会生活实 践和人们的脑海中,显凸的 是人的个性特征与自由。 这一传统,经过欧洲文艺复 兴和法国启蒙运动,在长期 反封建神权专制统治的斗 争中,不但得到了复兴、继 承,而且有了极大的发扬光 大,使西方社会成为一种以 强调个人(个体)主义为主 要特征的社会。
应该说,是可以的。我们知道,电磁学和量 子力学,作为现代物理学中一个重要部门和理论 基础,是建立在对微观世界的电、磁现象和微粒 子运动“波粒二象性”的深入研究分析基础之 上的。而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总的特征 看:东方强调综合、整体;西方强调个别、分析。 因此,在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科学研究中,西 方学者较东方学者更善于运用逻辑分析思维特 性,把事物从整体中分离出去,对它不断地进行 分解、分析、研究。这种长于分解、分析的思 维方式、思维特性,可能就是他们先于我们提出 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原理的原因之一。
三、从未来发展趋势看
• 季先生在《东学西渐与“东化”》一文中,提出了 一个新概念和一个重要论断。一个新概念——— “东化”概念。季先生指出,研究东西文化交流, 只讲西学东渐与“西化”,不讲东学西渐与“东化 ”,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历史事实是,在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既有西学东渐与“西化”,也 有东学西渐与“东化”。在汉唐时期,就是“东化 ”的,因为那时的世界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在 明末清初以前,“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 而古代东方社会,特别是作 为儒道传统文化发源地的 古代中国社会,在整体与局 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强调局部服从整体、个人 服从社会,是以集体(整体) 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这种久远的社会生活实践 、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不同的强调重点,构建了人 们相应的不同哲学信仰、 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因此,如何通过东西方思想文化、思维方式等 的学术研究、交流、沟通,双方承认这种差异的存 在,并以此为指导,互谅互让、求同存异,对促进东 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更有效的 交往和共同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上世 纪末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关系实践也业已证明,东 西方只有在承认包括思维方式在内的思想文化、 价值观念等的差异,以真正民主、平等的方式,互 相交流、协商、合作,才能有效地解决像反恐这样 的世界难题。那种不承认差异、主观独断的形而 上学思维和强权霸道的单边行动,它虽然可以得势 一时,但不可能得势一世。它不利于甚至严重阻碍、 破坏世界各国政府为世界和平、人民福祉而友好 相处、平等协商、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伟业。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西方传教士、外 籍华人、留学生、商人等的注意,并通过他们广泛 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中国是一 个很有特色的国家。我们向来主张海纳百川,“有 容乃大”。只要对我们有利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 还是精神的,我们都把它吸收过来。可以说,几乎 从蒙昧的远古起,从有文化开始,中国文化中就有 外来的成分,所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中国文化 既能够拿来,又能够送去。在历史上,我们不知道 有多少像“四大发明”这样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 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的历史和现状来 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中 国人与有力焉。所以,讲中西文化交流,不能只讲 西化,不讲东化。
研究意对比
研究现状
西方思维方式
差异原因
研究意义
• 一、从理论上讲,研究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 表现异,可以给科学提供另一条思路。
• 二、从实践上讲,研究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 异,对促进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等方面的全方位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 三、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与世界文化发展的 “东化”趋势相匹配,也将是思维方式发展 的“东化”。
一、从理论上讲
• 例如,所谓“尼得汉姆难题”。它说的是,英国科 学史家约瑟夫·尼得汉姆在研究中发现,中国人在 早于西方人1500年前就认识到了“场”、“远程 作用力”这些概念,但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却首 先由西方人而不是由中国人提出。对这个人们一 时难以理解的问题,被称为“尼得汉姆难题”。对 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其思维方式的不同特性来看,是否可以获得一种 比较合理的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