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山东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复习资料-省情省况等基础性知识 [ 财富网 2007-5-10 15:00:40 文章录入:cf158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山东省情省况一、山东概况山东因位于太行山以东,故称为山东。
山东半岛是我国三大半岛之一。
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这里四季气候分明,雨量适中,具有暖温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1-14℃之间。
山东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是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西周时期,齐国、鲁国都建都于此,因经济、文化发达,所以,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故人们将“齐鲁之邦”作为山东省的代称。
山东是以农业为主的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
如棉花、小麦、花生的总产量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工业也随之迅猛发展,在原有重工业的基础上,轻工业、电子业也得到不断发展。
并且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诞生了许多名牌企业,推出了许多名优产品。
如青岛的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啤集团、颐中集团,济南的轻骑集团,烟台的张裕集团等都已家喻户晓。
另外,山东省的矿产资源品种多样,储量丰富,其中黄金产量也跃居我国榜首。
齐鲁大地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涌出了许多杰出的名人,有中国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能工巧匠尊为“祖师”的鲁班,以神机妙算著称的诸葛亮。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一代神医扁和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都是山东人的骄傲。
齐鲁大地之所以造就了这么多的名人,这与我们山东人吃苦耐劳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山东依靠它的良好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丰富的物产。
此外工艺品也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潍坊的风筝,济南的羽毛画,青岛的贝雕画,珍珠工艺品,烟台的草编,曲阜的楷木雕刻都是不错的工艺品。
俗话说:“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北方却有一山一水一圣人”。
山东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旅游资源得到相应开发,增添了许多风景名胜及新兴景观。
如:潍坊国际风筝节,孔子文化节,泰山登山节,青岛海洋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
[1] [2][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二、山东社会历史简况(一)行政区划(二)人口与民族1、山东省总人口山东省总人口为9079·31万人,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8439·28万人相比,增加了640·03万人。
2、人口分布山东省人口分布如下:济南市592·17万人青岛市749·42万人淄博市418·48万人枣庄市354·66万人东营市179·30万人烟台市663·57万人潍坊市849·53万人济宁市774·03万人泰安市533·46万人威海市259·70万人日照市268·62万人莱芜市123·35万人临沂市994·26万人德州市529·37万人聊城市541·19万人滨州市356·41万人菏泽市809·80万人3、家庭户人口2000年11月1日0时,山东省共有家庭户2700·63万户,家庭户人口为8677·74万人,占总人口的95·58%,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21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75人下降了0·54人。
4、年龄构成山东省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892·78万人,占20·85%;15-64岁的人口为6457·09万人,占71·12%;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29·44万人,占8·03%。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7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3个百分点。
5、性别构成山东省人口中,男性为4596·44万人,占50·63%;女性为4482·87万人,占49·37%。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53。
6、民族构成山东省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017·30万人,占99·3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2·01万人,占0·68%。
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628·33万人,增长了7·49%;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1·69万人,增长了23·23%。
7、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山东省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302·44万人,占3·33%;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002·02万人,占11·04%;接受初中教育的3326·14万人,占36·63%;接受小学教育的2972·24万人,占32·74%。
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975人上升为3331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7140人上升为11036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25182人上升为36634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6260人下降为32736人。
山东省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767·98万人。
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粗文盲率由16·87%下降为8·46%,下降了8·41个百分点。
注:(1)本公报为初步汇总数。
(2)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每个人都在常住地进行登记。
(3)在山东省总人口中,包括按普查登记事后质量抽查漏报率计算的漏登外来人口。
(4)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现役军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的集体居住的人。
附:山东省人口呈现的六大特点。
1、人口十年仅增640万普查结果显示,山东省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00年11月1日零时,山东省总人口为9079·31万人,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零时山东省8439·28万人口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增长了7·58%,低于全国11·66%的增长幅度。
人口出生率为10·75‰,死亡率为6·29‰,自然增长率为4·46‰,自然增长率已经连续9年稳定在5‰左右。
这一结果表明,山东省不仅平稳度过了第三次生育高峰,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而且已经稳定在低生育水平状态。
普查结果还表明,山东省男女比例目前基本平衡,其中男性为4596·44万人,占50·63%;女性为4482·87万人,占49·37%。
2、户均减少半个人此次人口普查数字表明,山东省人口结构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
山东省家庭户规模由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每户3·75人缩小为目前的3·21人。
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流动性增强是家庭户规模缩小的主要原因。
3、老龄化进程加快山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8·03%,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2%上升了1·83个百分点。
专家分析,这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以及医疗水平不断改善的充分体现,同时,由于人口生育水平的下降,山东省人口“老龄化”进程有加速的趋势。
据了解,国际上通常把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人口老龄化的起点。
按照这个标准和山东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山东省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
4、30人中有1个大学生数据表明,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山东省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具有大学程度的由975人上升为333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7140人上升为1103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5182人上升为3663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则由36260人下降为32736人。
另一方面,山东省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大为减少,粗文盲率由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16·87%下降为8·46%。
5、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快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山东省少数民族人口为50·32万人,到目前,这一数据上升为62·01万,增长了23·23%,同期山东省汉族人口仅增长7·49%。
据分析,山东省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口流动性增强,来山东务工经商和通婚落户的少数民族增多;二是受少数民族生育政策的影响;三是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后所生的婴儿,多数申报为少数民族成分。
6、流动人口大增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普查结果表明,山东省流动人口总量已达740·3万人,比1995年人口小普查时的295·1万人增加了445·2万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的180万人,占19%;省内跨市、县、乡级流动的560·3万人,占81%。
从流动人口的流向看,省际之间流动人口已由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净流出型转变为净流入型;省内流动人口以由农村向城镇流动、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为主三)悠久的历史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沂源猿人化石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这里就是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摇篮。
山东境内考古发现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证明,距今7000年至4000年之间,生活在这里的东夷族就实现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乃至阶级社会的转变,有了比较发达的农牧业和手工业。
在山东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龙山陶书”;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最早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古“齐长城”;和被列为中国“2000年考古十大发现”的洛庄汉墓等。
山东还是中国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之一。
名人辈出,人杰地灵山东素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历史上出现过一大批至今仍然对中华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在世界上发挥着重大影响。
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然是中外军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
思想家孟子、墨子、书法家王羲之、发明和手工艺家鲁班、神医扁鹊、军事家诸葛亮以及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和小说家蒲松龄等,都以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卓越贡献而载入史册。
(四)山东历史记事【济南市人民政府成立】1948年8月下旬,华东野战军前委遵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确定以7个纵队攻打济南城,统由谭震林、许世友、王建安指挥;8个纵队打援,由粟裕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