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语文(一)——语文中的文化味崧舟一、语文的重要性对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一般成年人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离开语文很有可能寸步难行对民族来说,语文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对中国人来说,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要重视语文。
最中国最有文化最后魅力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语文中最璀璨的明珠二、带上这些思考中国古典诗词该怎么读我们该怎么重新解读被误读的古诗词呢为读诗索然无味我们带着什么目的读古诗词呢如学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三、从误读《泊船瓜洲》说起学语文,第一要紧的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观念,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古典诗词更是学中国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了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对其要有敬畏之心,不然闹笑话。
思考:这首诗的审美情感到哪里去了文化意蕴到哪里去了四、再看一首诗《江雪》教师逆向追问:天这么冷,学那么大,渔翁真的在钓鱼吗触及了诗歌的涵与文化底蕴,教师介绍柳宗元的生平事迹、政治状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如此孩子们触到了诗言“志”。
学好语文,习得文化五、再读《泊船瓜洲》——明月文化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应该形象地读,感性地读,充满想象力地读。
诗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而是情感的逻辑。
明月文化:明月不仅是自然的明月,也是心灵的明月明月不仅是天上的明月,也是人间的明月明月寄托中华民族多特殊的情感,思乡、怀人举例:丕《杂诗》仰看明月光绵绵思故乡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明月被拟人化了,离人的知己,思念亲人南北朝庄《月赋》明月成了两人之间交流感情的中介,传递相思白《静夜思》望月思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月亮浸润包含着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妻子,明月夜,短松冈。
爱上语文(二)——诗歌中的人与情崧舟一、从《枫桥夜泊》切入唐代诗人继《枫桥夜泊》密集的意象,集中在“愁”字上。
江枫怎么解边界和底线是什么“以诗解诗”才能解出诗的涵与意境。
第一个诗指的是诗性诗味。
诗人往往借助意象抒发情感,枫树这个意象就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愁绪。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明月夕阳大雁芳草枫树有不少诗人写枫树、枫林:白居易《琵琶行》:浔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以上意象都与愁绪、忧心有关二、钟声意象《枫桥夜泊》这首诗中更独特更有价值的意象是夜半钟声解读在时间长河里,《枫桥夜泊》它所传递的是什么小奇《涛声依旧》: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士帧《夜雨题寒山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高启《泊枫桥》:几度经过忆继,月落乌啼又钟声陆游《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在写钟声且都在夜半时候三、知音文化——高山流水知音文化的源头在《伯牙绝弦》这个故事里。
五岳中泰山为至尊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渊明《咏士其一》:知音苟不存,已矣所悲鲍照《约下登楼连句》:嗽玉延幽性,攀桂藉知音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欧阳修《玉楼春》:未知处有知音,常为此情留此恨冕《客边其二》:知音无处问,冷落七弦琴时间的长河里,可见知音难觅知音文化是追求高贵的精神生活的表现四、总结继的钟声,伯牙的琴声,都在互换文化意义、精神意义上的知音。
而从根本上讲,要成为别人的知音,您首先得成为自己生命的知音。
爱上语文(三)——读诗中的“厚”与“薄”崧舟品读诗词纳兰性德《长相思》的法先把《长相思》读厚再把《长相思》读薄最后把《长相思》读活一、如读厚读厚是基础1.解读角度:可总体着眼,名句着手;可情感入手,层层递进。
2.阅读资料,了解纳兰性德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天才”“学霸”“专家”“情种”“大咖”3.读诗人的作品继续读《纳兰词》,书中《如梦令》《菩萨蛮》4.读相关诗人的作品(1)别的诗人是如写故园慈母手中线——孟郊《游子吟》当共剪西窗烛——商隐《夜雨寄北》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每人心中故园柔软的画面与记忆是不一样的(2)不同诗人写乡心又是如的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白《早秋》日暮乡关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颢《黄鹤楼》二、如读薄读薄是关键题目读成一个字:思这首词读薄,上片读成一个字“身”,下片是“心”上下片联系起来,发现“身”与“心”独特的审美力:“身”离故园越来越远,而“心”系故园越来越紧“身”的行进可以停顿,而“心”的思念无法停止“身”的轨迹不断变化,而“心”的指向始终不变如此发现他的身心分离分裂悖论,于是可联系纳兰性德的生平,他的一生也是如此三、如读活读活是最重要的,把自己放进去“只见他老人家端坐在黑板前,一遍又一遍地将名篇诵读。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抑扬顿挫的吟诵声,把我们渐渐地静静地带入了美妙的诗境;然后……”——永康“(唐先生说)‘柳永啊,他想啊,想啊,想啊……’想什么呢唐老未做一字解释,只让我们全班同学由着性子自己去想象,去补充……”——永康爱上语文(四)——字词背后的味道崧舟一、解读轼《题西林壁》1.游庐山,写庐山,一般人会写庐山的景色景观,可写庐山的水,庐山的水最为有名的诗瀑布,如白的《望庐山瀑布》;可写庐山的峰,如白的《登庐山五老峰》:庐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
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也可写庐山云雾。
2.而轼到底写的是什么呢写的诗人心灵的觉悟。
一二两句也不是写山,是一种以境显理的写法。
三四两句直接点出理。
写诗要写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3.创作背景是什么因缘具足,诗能诞生。
具备了哪些因缘呢(1)庐山——对境起心(2)特殊的经历:乌台诗案贬官,途径,为庐山写了九首诗——困惑、迷茫、反思(3)特殊的政治:安变法(4).西林寺——千年古刹轼通儒释道三家,有很深的儒学修养,有很深的禅定功夫,有佛学境界,如《观潮》:庐山烟雨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潮。
不是观潮,其实是关心。
(5)轼这个人性格特征,不见风使舵,不阿谀奉承,用他的诗《游庐山次韵章传道》来说: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
野性是超脱、超越,从而获得心灵的超拔,追求人生的自在与解脱二、解读陆游《游村》人们对他的刻板印象是:慷慨悲愤忧国忧民,而这首诗写的诗浓浓的,狂欢的乡情。
诗不能太雅,最好是以俗写俗,以朴写朴。
以戏剧的式写律诗。
三、两首诗放在一起轼《题西林壁》着眼理趣,意在阐发一种生命的哲理;禅意入墨,耐人寻味;处处写理,以境显理。
陆游《游村》着眼情趣,意在抒发的诗一种真挚的乡情;戏剧入笔,质朴亲切;处处写情,景中寓情。
爱上语文(五)——文化意象的魅力崧舟一、《秋天》一文的意象部编版一年级《秋天》,先写景,最后抒情。
文中的文化意象与文化趣味特别明显,他们是情感现象、心灵意象。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
“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
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
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
——夏丏尊文中“大雁”变成了文化与情感的“大雁”。
如仲淹《渔家傲.秋思》,书写的诗思乡的情感色彩。
实甫《西厢记》,渲染了离别的愁绪。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鸿雁传书,大雁与书信联系一起。
还有清照《一剪梅》由古至今,大雁成了人们情感的寄托、精神的某种象征。
文化是生活,意象是情感。
有一种鸽子叫信鸽吗大雁也能传书。
创设情境,妈妈出差,在外地未归。
你想对她说什么呢写信。
请谁寄儿童是诗性的思维,童话的思维学语文,学的是文化涵与意蕴。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意象:水在中国文化中,水往往被承载思念、愁绪等情感,清照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同时,水还被象征时间的流逝,煜写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然而,古人眼中,水还酝酿着力量,丰润着生命,轼“欲把西湖比西子”。
水和女性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女性是人类的母亲,水是万物的母亲,都是生命之源。
哲学观念里,乾道为男,坤道为女,女性是阴柔、顺承的,水呢水者,阴也。
女性和水有高度匹配性。
1.水与女性的相似性:(1)形态相似。
水的形态流线、曲线的,女性的身体也是(2)质地相似。
触觉绵柔,视觉绵绵不绝。
女性多情,女性的思念是望穿秋水(3)纯度相似。
清白清丽清雅来形容女子2.为只想到了西子(1)地域:西湖雨西子都属于古越国(2)形态:他们都是沉鱼之美。
(3)气质:清丽美(4)音韵:读起来好听(5)西湖是现实的美,西子的美无人见过,给人无限想象学语文,就是寻找诗意的精神家园。
三、水文化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与水文化也有很大的关联,《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孟女哭长城》。
爱上语文(六)——言与意之间的转化崧舟语文应转化字句中的文化密码,使得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一、清照《声声慢》有人评价这首词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只漏一字法国人克洛代尔也喜欢这首词,对这首词做了改写《绝望》,法国人有直抒胸臆的传统,中国人写词很少有直抒胸臆的写法。
如写想你,诗人会这么写:《卜算子》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赋得自君之出矣》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相思》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剪梅》唐寅: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意象的语言,不是词汇的语言;是情感的语言,不是逻辑的语言,用意象本身来说话。
余光中先生说: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在之意。
从言到意,从意再回到言。
需要找中介——意象,读诗或词需从言到象,再到意,诗人写诗词是从意到象再到言的过程。
二、林黛玉如教香菱学诗香菱又是如学的香菱读书,见意象,见场景。
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三、读白话文是否也要如此转换呢当然《我的伯父迅先生》如学“饱经风霜”这个词教师引导:1.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饱经风霜的脸2.我想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车夫的这脸,但不可用饱经风霜这个词。
3.我们都有两只眼,一只眼睛看到外貌,另一只眼睛通过眼睛透过外貌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等。
你从车夫饱经风霜的脸看出了什么4.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5.迅先生又是怎么对待车夫的呢如此学,可变成学生的积极语汇,原因在于意象。
四、我们该如转化意象举例志和《渔歌子》1.赋型还原2.切己还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白鹭是否就是你曾经的旧相识呢3.联想还原白鹭曾出现在不同诗人的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