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疫苗
预防性疫苗是用免疫手段将预防传染病的抗原通过适宜途径种入人体,模拟一个轻度的自然感染或刺激机体
产生免疫应答,诱发、促使机体处于免疫状态,产生自
动免疫力,从而增强个体和群体的对抗相应传染病的能
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所谓治疗性疫苗是指在已感染病原生物或患某些疾病的机体中,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制品。
治疗性疫苗的分类:
按是否有病原生物感染,分为感染型和非感染型治疗性疫苗。
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性疫苗、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感染治疗性疫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治疗性疫苗、疟原虫感染治疗性疫苗等。
按针对的疾病不同,分为肿瘤治疗性疫苗、高血压治疗性疫苗、糖尿病治疗性疫苗、早老性痴呆治疗性疫苗、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性疫苗、艾滋病治疗性疫苗、疟疾治
疗性疫苗等。
按免疫原的种类不同,分为肽和蛋白型治疗性疫苗、核酸型治疗性疫苗、细胞型治疗性疫苗,后者如T细胞治
疗性疫苗、树突状细胞治疗性疫苗、肿瘤细胞治疗性疫
苗。
1.肽疫苗的主要技术路线:
(1)抗原表位的筛选,这是肽疫苗设计和有效的关键; (2)人工合成;或将抗原表位基因插入表达载体,转入原核或真核系统,表达出抗原短肽;
(3)免疫动物;
(4)检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评价免疫保护效果。
2.核酸疫苗的主要技术路线:
1)选择目的基因;
(2)选择合适的真核质粒表达载体;
(3)构建重组子并纯化;
(4)转染哺乳动物细胞(以含有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作对照),检测相应蛋白的表达;
(5)疫苗接种,可经肌肉、皮下或粘膜等途径;
(6)检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评价免疫保护效果。
3.核酸疫苗的优点:
(1)免疫效果好,能全面激活机体免疫应答。
DNA苗接种后在机体内以天然抗原形式表达其抗原物质,被免疫系统识别,同时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全面;
(2)效应长。
一次接种可诱导长期免疫应答,对不同亚型有交叉保护作用;
(3)易操作。
DNA序列清楚,纯化技术简便,质量易于控制;
(4)用量微。
很微量的抗原(100μg/次,im)即可刺激机体产生强而持久的免疫应答;
(5)易于构建和使用联合疫苗或嵌合疫苗。
核酸疫苗具有共同的理化特性,可将含有不同抗原基因的质粒混合起来进行联合免疫;
(6)热稳定性。
质粒的热稳定性远高于蛋白质;
(7)规模化生产,成本低廉。
由于核酸疫苗的易操作性和稳定性,决定了其生产成本相对低廉;
(8)能用多种投递疫苗的方法。
如肌内注射,基因枪皮下接种,气枪肌内接种,以气溶胶方式吸入或鼻内滴入,包装后口服,利用细胞内细菌传送,利用流感病毒体鼻内传送等;
(9)母体抗体的存在不影响新生儿免疫;
(10)使用相对安全。
核酸疫苗只是在体内表达抗原,无病原在体内复制的危险性;由于质粒DNA分子量较小,一般不产生抗质粒DNA抗体,可以多次重复免疫;
目前也尚未发现与宿主基因组的整合,比较安全。
4.核酸疫苗的缺点:
(1)目前尚不能完全排除外源裸露DNA与宿主细胞染色体整合的可能性;
(2)长期表达抗原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如免疫耐受等; (3)可能引起宿主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如产生自身DNA 抗体或抗自身细胞的抗体;
(4)携带DNA的质粒载体,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T细胞疫苗的主要技术路线(了解)
(1)获得致病性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
在自身免疫疾病研究中,可从发病机体的淋巴组织、炎症浸润部位或外周血中分离获得接种用的致病性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
(2)T细胞的灭活。
常用X射线、60Co照射或丝裂霉素C处理T细胞;
(3)适量接种。
可静脉注射或皮下多点免疫;
(4)检测免疫反应,评价免疫保护效果。
抗代谢综合征
1代谢综合症:以胰岛素抵抗、肥胖、血脂紊乱、非酒精性脂肪肝、葡萄糖耐量受损/T2DM、高血压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是一种低度全身性炎症反应。
2MS的发病机制:
1.节俭基因学说
2.胰岛素抵抗
3.氧化应激和代谢性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体内活性氧物质的产生和抗氧化防御体系间失衡,从而导致组织损伤的一种状态。
炎症反应: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与炎症细胞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损伤的减轻和修复。
代谢性炎症:慢性低度全身性炎症反应,没有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等经典的炎症反应症状,但涉及炎症反应的分子和信号传导通路,表现为炎症细胞因子产生异常和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
炎症因子是胰岛素抵抗的致病介质。
抗代谢综合征药物的研究思路和作用靶点:
1.胰岛素抵抗
2.肥胖
3.脂代谢紊乱
4.糖代谢紊乱
5.其它
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或)反应性降低。
即指正常或高于正常浓度的胰岛素只能起到低于正常的生物效应,或者需要超常量的胰岛素才能引起正常量反应的一种状态,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或高胰岛素原血症。
高胰岛素血症是IR的主要标志之一。
胰岛素增敏剂的作用靶点1: PPARs 代表药:罗
格列酮、匹格列酮。
胰岛素增敏剂的作用靶点 2:PTP1B(蛋白酪氨酸磷
酸酶1B)
PTP1B抑制剂的药理作用:
•胰岛素增敏作用:改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增加GIR、降低血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
•脂代谢紊乱调节作用:降低体重、脂肪指数、调节血脂水平、肌脂含量
肥胖:是指因机体内脂肪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导致体重增加的一种病理状态。
治疗肥胖的药物:
•食欲抑制药
•营养吸收抑制药
•能量代谢促进药
•影响脂质代谢的药物
生物肽类:影响摄食的潜在药物靶点
瘦素(Leptin)
脂联素
增食因子
GLP1
抵抗素:抑制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组织的形成,引起胰岛
素抵抗、葡萄糖耐量异常损伤血管内皮和导致心血管疾病生长素促分泌素:一方面作用于下丘脑,使胃酸分泌增加,胃动力增加,于是产生饥饿感,增加摄食,另一方面神经肽Y增加,加强脂肪氧化
缩胆囊肽(Cholecystokinin,CCK)dnshssu 减少蛋白质和脂肪诱导的食物摄入、延缓胃的排空
神经肽Y (NPY) :增加摄食量和体重、降低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代谢、高胰岛素血症、骨骼肌的胰岛素抵抗,高糖皮质激素血症、降低血浆雄激素水平
营养吸收抑制药:
脂肪酶抑制剂:影响肠道脂肪酶的活性,抑制肠道内脂肪分解为小的可吸收的成分,从而抑制脂肪的吸收,调整血脂谱。
代表药奥利司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影响小肠黏膜细胞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双糖和多糖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延缓葡萄糖的吸收,减少热量摄入,减轻体重。
拜唐平
能量代谢促进剂:
激素类药物: 增加基础代谢率
甲状腺素通过促进能量代谢率而减轻体重。
但只有在大剂量时,才能起到减轻体重的作用。
雄激素类促进能量代谢率、减少脂肪合成、促进蛋白质
合成,而减轻体重。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脂肪氧化,增加能量消耗,从而减轻体重,如麻黄碱、咖啡因等
调脂药物的主要种类: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过氧化物酶增殖因子激活受体α(PPAR α)激动剂:贝特类
抑制脂蛋白酶,加速VLDL的降解:烟酸类
胆酸鳌合剂:考来烯胺
增强脂蛋白脂酶:弹性酶
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TC,解偶联蛋白UCPs。
细胞线粒体内膜的质子载体,将内膜外侧的H+运回内侧,降低了物质氧化过程中H+形成的膜两侧电化学梯度,使氧化过程与ADP磷酸化过程脱偶联,ATP生成减少,能量消耗和产热增多,促进机体尤其是脂肪细胞中的能量消耗(四)糖代谢紊乱
•血糖的控制: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不同剂型、胰岛β细胞保护剂、促胰岛素分泌剂、胰岛素增敏
剂)、延缓葡萄糖吸收药、促糖排除的药物、促糖代谢
的药物、抗糖尿病并发症药物
(五)其他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糖皮质激素、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