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肥皂水可以将硬水软化B .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2C .冬天取暖时,煤炉上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D .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 【答案】D【详解】A 、含有较多钙镁矿物质的水叫作硬水,不含或含有较少钙镁矿物质的水叫作软水,可以用肥皂水进行鉴别,产生泡沫较多浮渣较少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错误;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8,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错误;C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一盆水不可以防止煤气中毒,错误;D 、 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的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常用作保护气,正确。
故选D 。
2.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 2H 5SH),可在燃气泄漏时及时发现,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52222C H SH+9O 4CO +2X+6H O 点燃,则X 的化学式为( )A .SOB .COC .H 2SD .SO 2【答案】D【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各原子个数不变进行判断。
【详解】反应前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18个氧原子,反应后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14个氧原子和2个X 分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各原子个数不变,可知2个X 分子中含有2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即1个X 分子中含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
因此X 的化学式为SO 2,故选D 。
【点睛】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进行解答即可。
3.为了“验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一根铁丝穿4片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按图示将稀硫酸和水滴加到相应的试纸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1、2、3变为红色,4不变色B .该实验可以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C .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石蕊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物质D .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四个实验改成一个实验,对比性强【答案】D【解析】A、稀硫酸显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水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纸变色;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干燥的二氧化碳没有酸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纸变色。
所以图中1、3变为红色,2、4不变色,故选项错误;B、该实验不可以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生成酸性物质,使石蕊变红色,故选项错误;D、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四个实验改成一个实验,对比性强,直观性强,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与事实不符的是A.白磷燃烧产生黑烟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D.一氧化碳燃烧发出蓝色火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A错误;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B正确;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正确;一氧化碳燃烧发出蓝色火焰,D正确。
故选A。
考点:常见燃烧的现象5.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B.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C.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D.元素种类由中子数决定【答案】C【详解】A. 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或离子构成的,选项错误;B. 大多数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但氢原子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选项错误;C.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选项正确;D. 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选项错误,故选C。
6.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属于A.混合物B.纯净物C.氧化物D.单质【答案】D【详解】A、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肯能是水和过氧化氢,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B、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C、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D、单质是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单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
7.取一定量的Mg放入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滤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固体中只有Ag时,滤液一定呈蓝色B.固体中有Cu和Ag时,滤液一定呈无色C.固体中一定有 Ag,滤液中可能有AgNO3D.固体中可能有Cu,滤液中一定有Mg (NO3)2【答案】B【解析】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
取一定量的Mg放入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滤液。
A、固体中只有Ag时,镁质量不足,没有与硝酸铜反应,滤液一定呈蓝色,硝酸铜溶液呈蓝色,故A正确;B、固体中有Cu和Ag时,滤液不一定呈无色,只有镁质量充足时,滤液一定呈无色,故B错误;C、固体中一定有 Ag,滤液中可能有AgNO3,如果镁质量比较少时,滤液中有AgNO3是完全有可能的,故C正确;D、固体中可能有Cu,滤液中一定有Mg (NO3)2,这是由镁的质量决定的,故D正确。
点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物的成分组成要成分考虑到反应物的质量以及是否过量,不足或恰好完全反应。
8.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
下列分类中正确的是()A.有机物:甲烷、乙醇、乙酸B.金属材料:钢、金刚石、生铁C.混合物:煤、石油、冰水共存物D.合成材料:合金、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答案】A【解析】A、甲烷、乙醇和乙酸都是有机物,故正确;B、金刚石是非金属材料,故错误;C、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故错误;D、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错误。
故选A。
9.在下列安全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家中炒菜的油锅着火,用水浇灭B.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用湿布盖灭D.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答案】A【详解】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水浇会发生危险,故选项说法错误;B、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以防发生危险,故选项说法正确;C、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湿布盖灭,利用的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D 、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
【点睛】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10.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 .滴加少量液体B .取用液体药品C .闻气体气味D .稀释浓硫酸【答案】C【解析】A 、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要注意垂直悬空,故错误; B 、取用液体药品时,瓶盖要倒放,防止污染药品,故错误; C 、闻药品气味时,要用手轻轻煽动,故正确;D 、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慢慢的注入水中,并不断的搅拌,故错误;故选C 。
11.在222X 2O CO 2H O ++点燃的反应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出X 的化学式为( )A .CH 4B .C 2H 5OHC .CD .CO【答案】A【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X 的化学式为:CH 4。
故选A 。
【点睛】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12.下列实验中,现象正确且可得到相应结论的是A.A B.B C.C D.D【答案】C【详解】A、用拇指堵住收集了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爆鸣声说明气体不纯,故选项不正确;B、通直流电电解水时正极生成氧气,可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盛;负极生成氢气,气体可燃,产生淡蓝色火焰,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故选项不正确;C、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将H2通入CuO粉末,过一会儿再给CuO加热(排出试管内空气,防止加热爆炸),观察到黑色粉末变为红色,说明H2具有还原性,故选项正确;D、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故选项不正确;故选C。
13.下列事实能用分子或原子间有一定间隔解释的是()A.汽油要密封保存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D.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干得快【答案】C【解析】A、汽油要密封保存,是因为汽油中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要防止运动到空气中造成浪费,故选项错误。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C、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正确。
D、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4.下列化学用语表述错误的是A.硫酸钾:K2SO4B.2个铁离子:2Fe2+C.3个氧分子:3O2D.氧化铝:Al2O3【答案】B【详解】A、硫酸钾:K2SO4;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2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Fe3+;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C、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3个氧分子:3O2;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氧化铝(即三氧化二铝):Al2O3;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一次性鉴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样品,最好选用的方法是A.分别测量气体的密度B.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C.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答案】D【分析】一次性鉴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样品,这三种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最好的方法是用化学方法区别。
【详解】A、分别测量气体的密度,难度较大,区分不是很明显,不符合题意;B、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出现浑浊现象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不能区分,不符合题意;C、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氧气,但无法区分空气和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木条燃烧现象没变化的是空气,区分现象明显,符合题意。
故选D。
16.下列关于化学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由分子构成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本身质量不变,化学性质可以改变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途径之D.天然气可以作燃料【答案】D【分析】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
【详解】A、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故A不正确;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本身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故B不正确;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固定不变,不能降低,故C不正确;D、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性质,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改变。
17.下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A.B.C.D.【答案】B【分析】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