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一、教材分析:光合作用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在初中生命科学中学习过光合作用,以此为基础作更深入的研究,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重要的物质变化以及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本节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叶绿体及其色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等。
通过介绍历史上科学家进行的几个重要的实验,简要再现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赫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是学生已知的(初中教材中已讲),这个简单但有严密逻辑思维的实验告诉人们,植物增重的物质不完全来自土壤(排除法);接着几个经典例子串联在一起,逐步推出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和总化学反应式。
在强调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显示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英格豪斯经过500多次重复实验,确定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生命科学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知道空气的成分后,科学家才明白光合作用放出的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点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对叶绿体结构和光合色素分布功能的学习,逐步展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性,同时为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做知识的铺垫。
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的基础,要理解复杂的生化反应很难,讲解时抓住以下几点:1、结构适应功能。
基粒类囊体膜上有色素吸收光能,是光反应场所。
基质中酶与暗反应有关,是暗反应场所。
2、叶绿素在光反应中的作用。
3、水参与光反应。
4、二氧化碳参与暗反应。
5、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和能量联系。
6、光合过程中能量传递。
7、光合过程中物质转变。
采用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采用比较、联系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关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在分析光合作用强度后,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探究实验来认识这个问题。
二、课题: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简述光合作用研究简史所体现的科学进步与内在逻辑。
能描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的结构。
能借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说明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过程。
能分析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学习过程,认识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感悟许多科学家专注于科学探索的精神,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技能,体验科学创意的美妙。
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续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部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关注身边的事,学会从观察中发现问题。
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基础知识与相关的实验,体验生物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及生化反应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初步建立限制因素与主要矛盾的对应哲学观念。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研究历史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转换过程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探究六、教学用具:自制PPT八、板书: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一、光合作用的意义二、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1、探究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2、探究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3、探究光合作用过程的实验4、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5、科学家的共同特点三、叶绿体及其色素1、叶绿体结构2、叶绿体色素种类及功能四、光合作用过程1、定义2、反应式3、光反应4、暗反应5、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1、光合速率2、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3、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1)光照强度2)光质3)CO2浓度4)温度5)其它因素:水、无机离子等九、评价:1、将一株植物在黑暗环境中放置48小时,然后将一片叶的主脉切断,如图所示,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将此叶片脱色处理后,再用碘液处理,结果a部呈褐色,b部呈蓝色,这个实验验证光合作用需要()A、光B、CO2C、水D、叶绿素2、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玻璃罩内,结果小白鼠和植物都能存活很长时间,但后来有人重复这个实验,有的成功,有的却没有成功,以下关于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并不科学,没有可重复性B、该实验的成败与否,要看是否将装置置于阳光下C、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与小白鼠需要的氧达到了平衡D、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的CO2与小白鼠呼出的CO2达到了平衡3、绿色植物置于下列哪种光下产生的氧气最多()A、蓝紫光B、红光C、绿光D、白光4、某科学家用含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在下列分子中的转移,最可能的途径是()A、CO2→叶绿素→ATPB、CO2→ATP →叶绿素C、CO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D、CO2→酒精→葡萄糖5、在叶绿体中,消耗ADP和Pi与产生ADP和Pi的部位依次是()①内膜②基粒片层③基质④外膜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生成的葡萄糖中,碳、氢、氧分别来自()①五碳化合物②三碳化合物③水④二氧化碳A、①②③B、④①③C、④③④D、②③②7、在温室栽培条件下,除哪项措施外,均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A、适当增加空气湿度B、适当增大二氧化碳浓度C、适当增加光照强度D、延长光照持续时间8、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下列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中,哪些与该原理有关()A、适时播种、套种B、施用有机肥料C、合理密植、间作D、及时松土9、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水的分解发生在叶绿体片层结构的薄膜上B、光反应和暗反应都有许多酶参与C、温度降到0℃,仍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D、NADP在暗反应中起还原作用,并将能量转移到糖分子中。
十、反思:光合作用的过程的一些解释采用了不同与老教材的内容,选题和解释时都要注意。
上课时把ATP的形成比喻为水库发电,我很得意,学生有些不买账,看我的眼神有些怪,也许他们不需要比喻就能理解吧,要个别交流一下,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释。
上课注意把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图联系了起来,但由于已经是放假期间,没注意准备工作纸给学生,自己觉得有些粗,也要个别访谈一下,看看上课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看懂图,把另两种不同的光合作用示意图也画给了学生,课堂反应似乎还可以,究竟怎样,要看考试结果了。
在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讲解中把P75的图不只加了三个关键点,还加深为包含光合净量和总量两层含义的图,没有及时的作业跟进,不知学习效果如何,作业也不能及时评讲,有点玄,以后要注意时间配合。
由于自己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教学不明确,因此比较重视,花了较多的精力,考虑教发现史究竟该教什么,二中开课的时候也特地选了发现史的课听,教师比较突出科学家的个人素养,通过分析列出了科学家有助于进行科学探究的品格,但课堂上学生呼应并不热烈,促使我考虑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深入体会。
转了一圈之后,重读课程目标,发现其实其中指出了主要学习要求,因为花了功夫,所以问题设置比较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当堂反应比较好,但好像还没理出头绪,应该是这么几根线:探究了什么?结论是什么?发展了什么?余留了什么问题?使用了什么技术?他的发现和他的兴趣爱好有关吗?他的发现和他所受的教育有关吗?对于光合作用的过程、意义和影响因素的教学因为时间太紧,教得不够流畅,通过测试反馈发现学生不了解过程,不能分析影响因素,复习中要好好补习。
08-06 研究光合作用历史让学生先填学案表格,然后交流中加深问题和思考,但前者效果好,后者效果不好,改成学生完成后先投影再问深入的问题不知是否可行。
2011-10 在讲解光合作用研究过程时抓住前人的实验装置、过程和结果、结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分析。
另一个要点是分析探索者如何发掘研究课题,前人没分析或不清楚的地方时继续探究的课题。
第三点,纵观不同阶段的研究,可以看到技术手段发展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光合作用的教学中利用表格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有难度,需要帮助(学生板书和校对),将光反应和暗反应联系起来的图帮助大家理解光合作用是完整过程,学生有整体了解,学案中没有图,需要加入。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教学中利用曲线图,说明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也让学生学习将曲线转化为文字描述,但学案中遗漏此部分,应补充。
以为什么研究光合作用着手,说明光合作用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而后,从光合作用需要条件看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以坐标曲线图说明光合作用强度的测定指标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氧气释放量或者二氧化碳吸收量,然后出示光强、温度、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曲线图,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曲线所表达的含义,以此提高学生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曲线图和语言描述两种形式的转换。
要求学生解释温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原因,让学生复习酶的特性,并与光合作用为酶促反应相联系,以雪莲为例说明一般与特殊的区别,讲解CO2浓度影响时说明大鹏可作CO2空气施肥,但要注意人生安全。
突然想到,应该找到农业生产中利用外界因素增产的实例给学生,然后进行分析,会有意思得多。
2011-11 课件要将光反应和暗反应联系起来,过程很复杂,那些不必要的内容可以省略需要再想想,学案如何和课件配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