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
二、指导思想: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明确提出:“学习科学是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即教师创设教学情景,留给学生更多的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人教版)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二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中的第三个知识点。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有机物和能量的代谢三个部分,其中有机物和能量的代谢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共同实现的。

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生物界最基本的新陈代谢,同时,光合作用对前面学过的(细胞、ATP、酶等)知识的复习、巩固,对后面的(动物的新陈代谢等)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使学生牢固掌握光合作用这一部分知识非常重要。

光合作用部分共有五个问题:光合作用的概念、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

重点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难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光合作用已经具有粗浅的了解和初步的基础,并且认知结构已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学习动机有一定内在的信念,认知活动能力明显增强;而在这一节知识中,既有微观上的、分子水平上(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等)的知识,又有宏观上的知识(光合作用的意义),有的知识(光合作用的过程)很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故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启发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设置适量的问题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
2.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3.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技能目标:
1.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含设计),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
3.利用精心设计的光合作用过程的多媒体动画,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综合能力;
4.利用巧妙设计的练习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观,增强环保意识。

五、教法设计: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师生共同探究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学法指导:
探究学习法: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及作用,光合作用产物氧气的
原子来源等采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观察对比法:对光合作用的过程,采用先观察CAI 课件,再比较该过程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归纳教学法:由光合作用过程归纳出它的实质和意义。

七、媒体选择:
计算机、CAI 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录象、色素的吸收光
谱、光合作用的过程等)、实物展示平台(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等。

八、教学过程设计:
1. 流程图:
说明:
教学内容或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进行逻辑判断
2. 教学双边活动与指导思想
H 2 光合作用的概念 叶绿体中的色素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
十、教学评价:
1. 请按要求连线(讲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将光反应相关内容用连线连起来 ,另一组将暗反应相关内容用连线连起来 。

步骤是发题 ---- 答题 ---- 展示 ---- 评议。

) 光 酶 场所 CO 2 H 2O
光反应条件 ATP
基粒片层结构薄膜
暗反应主要原料基质
[H]
主要产物 O2
2.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举出几个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3. 畅想未来,如何将其它星球改变为人类的第二个故乡?
教学评价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课堂、课后作业,学生口头回答、书面回答,来检查学生对这一节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条有效途径。

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又是重点之一,所以设计的第一题就是关于这一知识点。

由于在讲课过程中,学生已经总结了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暗反应的比较表,因此这一题的难度不算大,学生回答的正确率高达90%。

学以致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为了在生产、生活中运用,使之产生科学价值。

因此,设计的第二题是关于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的习题,让学生依据光合作用原理,发挥想象谈谈自己的想法。

这一题可让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基本上能从光源方面(红光、蓝紫光)、原料(增施CO2肥料)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第三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畅想未来,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向其它星球进军,如何建造人类的第二个故乡(适应人类生存的环境)。

这一题采用课后完成,一周后在班里进行交流。

我想,这样做既达到了掌握科学知识的目的,又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十一、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
(一)概念:
6CO2 +12 H2O 光 C6H12O6 +6 H2O + 6O2
叶绿体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
(三)过程
(四)实质
物质转化:无机物(CO2和H2O)有机物(C6H12O6 )
能量转化: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五)意义
1.生物界中有机物的来源 ------ 绿色工厂
2.调节大气中CO2和O2的含量 ------ 自动空气净化器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
3.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 ------ 能量转换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点评:这节课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课书,以探索式、启发式教学模式而设计的,教师通过媒体与学生交流,注重每一个问题的引入与启发。

如:“CO2和H2O在一般情况下反应生成有机物是不可能的,而在叶绿体中就能进行,为什么呢?是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和酶在起作用。

”使用这样的语言,不致使学生对色素问题的提出感到唐突,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色素和酶在光合作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科学发现的本身就是科学方法运用的结晶。

在本节课,制作了大量的动画,再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等,使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由于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克服了注入式教学的弊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