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高一历史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三节二课
目标:分析三大决战;体现灵活战术及人民主力作用
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难点:三大战役过程及示意图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决战时机成熟:
(1)时间:1948年秋(解放战争第三年)
(2)形势: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兵力、士气、民心),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只能重点防守一些战略要地。

2、辽沈战役:
(1)首战选择东北战场的原因:
①东北战场兵力对比解放军占优势;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
③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④首战东北可粉碎敌人战略收缩企图;⑤东北决战结束后可配合华北、华东作战;⑥可用东北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2)战术:“关门打狗”
1948年9月12日至1948年11月2日,西进廖耀湘,锦州范汉杰,长春曾泽生、郑洞国,57天47万,消灭新一军、新六军两支王牌,国民党军变成290万,我军300万。

3、淮海战役:中原、华东配合;1948年11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
战术:“临机处置一切”(特点:规模大、地位高、协调好、战术好)
刘、陈、邓为常委,邓为书记。

三大妙笔:拖住白崇禧(敌人对刘伯承三怕:进关、过江、入川);截断徐蚌线;攻占宿县(十字架)。

“吃一个,夹一
个,看一个”。

张克侠三个师2.3万人起义。

黄百韬(碾庄,“碾稻谷”);黄维(双堆集,“堆黄花”);杜聿明(陈官庄,“装木土”)。

消灭第五军、第十八军两支王牌。

65天55万。

4、平津战役:东北、华北配合;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和平改编”
天津陈长捷顽抗;北平傅作义和解(女儿傅冬菊)。

63天消灭和改编52万。

5、三大决战的意义: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6、大决战胜利原因
(1)中共中央决策正确;
(2)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3)解放区人民大力支援;
(4)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贡献力量。

总之,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