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偏置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设计
偏置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设计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课 程 设 计(论文)
课程名称
机械原理
题目名称 偏置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设计
学生学部(系)
机电工程学部
专业班级
10 机械 5 班
学号
12011005005
学生姓名
陈泳全
指导教师
黄惠麟
2012 年 6 月 30 日
目录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3 摘 要..............................................................................................................................................................5 一、设计说明................................................................................................................................................ 6
6
推程时等减速运动规律上升,由公式 s=h-2h (δ0-δ)²/δ0²;其中推程角 δ0=ф=180°,可得 6 个 s 值,当: δ=105°,s=26.1;δ=120°,s=31.1;δ=135°,s=35.0;δ=150°,s=37.8; δ=165°,s=39.4;δ=180°,s=40;
①求理论廓线......................................................................................................................................... 6 ②求工作廓线....................................................................................................................................... 12 ③设计盘形机构.................................................................................................................................. 13 二、从动件的位移曲线........................................................................................................................... 14 三、检验压力角......................................................................................................................................... 15 参考文献....................................................................................................................................................... 16
14
三、检验压力角
最大压力角应小于许用压力角,由公式 a=arctan|ds/dδ/( rb +s)|可得,
推程时最大压力角为 4.06°
回程时最大压力角 15.46°
推程的最大压力角为 4.06°,小于一般直动推杆[a]=30°。同样,也可得 回程时最大压力角 15.46°,而对于封闭的凸轮机构,由于推杆运动是封闭力, 通常回程压力角[a]=70°到 80°,因此凸轮的最大压力角远小于许用压力角, 故该凸轮满足许用压力角的要求。
15
☆参考文献: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机械原理》第七版 主编 孙桓 陈作模 葛文杰 ★《Auto CAD 在凸轮轮廓线设计中的应用》作者 薛铜龙
16
这次课程设计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
际加工中。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巩固且扩充了“机械原理”等课程所学的内容,
2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名称 学生学部(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偏置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设计 机电工程学部 10 机械 5 班 陈泳全 12011005005
一、课程设计(论文)的内容
通过用 solidworks 软件进行偏置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设计,得出 理论廓线和工作廓线,进一步加深对凸轮的理解。
三、课程设计(论文)应完成的工作
1、凸轮设计图
7张
2、凸轮效果图
1张
4、课程设计说明书
1份
6、 全部资料上交电子版和纸质版
四、课程设计(论文)进程安排
序号 1 2 4 5
设计(论文)各阶段内容 下达机械制造课程设计任务
绘制凸轮零件图并创建其效果图 撰写设计说明书
上交所有资料
地点 5-401 5-401 5-401 5-401
二、课程设计(论文)的要求与数据
设计题目:偏置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设计
设计一个偏置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设计参数如表中所示,凸轮回 转方向为顺时针(或逆时针),从动件推程以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上升,回程 以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下降,其中,e、rr、rb、h 分别代表偏距、滚子半径、基 圆半径及从动件最大升程,ф、фs、ф‘、фs’分别代表凸轮的推程角、远休止 角、回程角及近休止角。
得 顺利地克服了这些。从而从中也学到了许多,使自身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
的提高和完善,各方面在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煅炼。
体
课程设计不仅是老师对我的学习所进行的一次测试,也是我对自身的一
次检查,是我对所学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复习,也是今后走向社会在工程设计
会 中的一次实践与经验。通过这次设计,让我发现了自身知识的缺乏和不足,从
回转式,推杆处于凸轮回转中心的右侧,则 e 为正,将推程角平均划分 12 等分, 每等分角度为 15 度,前 6 等分是以等加速运动规律上升,后 6 等分是以等减速 运动规律上升。
推程时等加速运动规律上升,由公式 s=2hδ²/δ0²;其中推程角 δ0=ф=180°,可得 7 个 s 值,当: δ=0°,s=0;δ=15°,s=0.6;δ=30°,s=2.2;δ=45°,s=5.0; δ=60°,s=8.9;δ=75°,s=13.9;δ=90°,s=20;根据数据可绘得等加速运 动规律上升时理论轮廓线:
1、设计数据
设计内容
符号 e
单位
数据
15
2、设计要求
偏置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设计
rr
rb
h
ф
фs
ф‘
ф’ s
mm
(º)Leabharlann 15 60 40 180 30 120 30
3
1)用图解法设计此盘形凸轮机构,正确确定偏距 e 的方向,并将凸轮轮廓及从 动件的位移曲线画在 2 号图纸上;
2)用图解法设计此盘形凸轮机构,将计算过程写在说明书中。 3)检验压力角是否满足许用压力角的要求。
4
摘要:
在各种机械,特别是自动化和自动控制装置中,广泛采用着各种形式的凸轮 机构,例如盘形凸轮机构在印刷机中的应用,等经凸轮机构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利用分度凸轮机构实现转位,圆柱凸轮机构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凸轮机构的最大优点是只要适当地设计出凸轮的轮廓曲线,就可以使推杆得 到各种预期的运动规律,而且响应快速,机构简单紧凑。正因如此,凸轮机构不 可能被数控,电控等装置完全代替。但是凸轮机构的缺点是凸轮轮廓线与推杆之 间为点,线接触,易磨损,凸轮制造较困难。在这些前提之下,设计者要理性的 分析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凸轮机构,保证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根据数据可绘得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下降时理论轮廓线:
9
近休止阶段:近休止角фs’=30°,s=0,可绘得:
10
在各等分线的段点上作为圆心,绘制一系列滚子圆,把各个滚子圆的圆心 用曲线连接起来,远休止阶段和近休止阶段都是圆弧,其半径分别是基圆边线 到推程最后一等分的距离 s=40,则半径为 100 和等于基圆半径,可绘图
根据数据可绘得等减速运动规律上升时理论轮廓线:
7
远休止阶段:远休止角фs =30°,s=40,可绘得:
8
回程时以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下降,由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公式 s=h[1-(δ/δ0′)+sin(2πδ/δ0′)/(2π)],其中回程角δ0′=ф‘=120°,可 得 8 个 s 值,当: δ=15°,s=39.5;δ=30°,s=36.4;δ=45°,s=29.5;δ=60°,s=20; δ=75°,s=10.5;δ=90°,s=3.6;δ=105°,s=0.5;δ=120°,s=0;
掌握了凸轮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知道如何运用相关资料、书籍与手册、图表等
来查阅设计中所需的相关数据和内容。且学会了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理
论和生产实际知识。
在做课程设计时,让我知道自己专业知识的缺乏与不扎实、不牢固性,也
心 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强的。在设计时,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
解决的疑难问题,但通过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使我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