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传播概论》课件-2010-雷跃捷版-第6章

《网络传播概论》课件-2010-雷跃捷版-第6章


网民概念的基本内涵: 1:网民是网络存在的一切意义的构建者 网民在网络上的意义生产可以是无限的, 生产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是连续的,生产方 式可以是多样的。 2:网民是“网络我”和“现实我”的统一 体 3:网民是“传者”与“受者”的统一体 德国网民将文明;日本网民重实用;英 国网民言论规矩;印度网民自由但有节制。 网民的心理与行为也成为关注的重点。
第二节:网络文化的传播形式
所谓媒介有4种划分形式: 1:人类传播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和手段, 如语言符号,手机,电视,收音机,卫星, 报纸等。 2:进行人类传播活动的某种组织形态,如 电台,电视台,节目制作机构,报纸发行 机构等。 3:广义抽象的概念网络 发展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个表征,是网络社 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典型的“技术 文化”。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文本, 网络文化也是一样。 网络文本是网民网络活动的直接对象, 是网民文化得以建构、呈现和表达的基本 载体。网络文本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者、 传播者和接收者就是具有丰富创造力的网 民。
另外还有“字幕组”也是体现共享精神 的一个代表。 三、保存 网民在网络文本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 对网络文本的保存或收藏是一个重要的网 络活动,是诸多网民基本的网络生活方式 之一。目前最为普遍的是对学习研究资料、 影音资料、电脑软件和个人感兴趣的其他 网络文本的保存或收藏。 如“碟仙”、“跪求某帖”等。
二、网民 拥有了一个网络社会并不等于就有了 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与 演变离不开核心的创造主体—网民。 “网民”、“网络受众”、“网络使 用者”三个概念有一定的区别。 “网民”是指那些积极参与和构建网 络信息传播活动的网络使用者,是在合法 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视其网络活动是重要 的社会活动或生活内容的网络“居民”。
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 不开网民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调节自 我,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 会形成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网络 文化。
本章讨论话题
1:如何对待“标题党” 2:如何看待各种各样的“恶搞” 3:如何看待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4: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网民” 5:如何看待“火星文” 6:如何看待网络共享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对文化下 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即文化是“包括 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 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 的复杂整体。”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 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本教材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一切 在网络上初中、出现和发生的具有网 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的总 和,它以网民的网络物质活动和网络 精神活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 为了深入理解网络文化,首先要 探讨“网络社会”和“网民”这两个 基本概念。
第一节 网络社会与网民
一、网络社会 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高度 动态的、开放的社会系统。在以网络为基 础而构成的网络社会中,社会生产关系不 再是一种实际存在。信息技术革命已经使 得经济行为的全球化、组织形式的网络化、 工作方式的灵活化、职业结构的两极化成 为现实。 网络社会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结果, 是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有些学者对网民与网络文化的形成机 制进行了探讨,如对网络恶搞、网民PS图 片、网络流行语等;还有一些则对网民的 网络行为与社会危机或重大事件之间的关 系进行了探讨,如关于SARS事件中网民 的状况、网民的社会信任危机等。 总的看来,网民不论是作为一个群体 还是作为一个个人,都是网络活动的主体, 是不可或缺的网络文本信息的生产者与创 造者,没有网民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的网 络文化。
(2)数字形式 如88、5555、94、520等 (3)标点形式 如!!!!、!!有木有!!、:)等☺ (4)多种符号组合 :-P、*^_^*、:-D 2.语言类 (1)网络通假字 “大虾”、“斑竹”、“杂拌”、“神马”、 “沙发”
(2)外文趣译 “伊妹儿”、“雅虎”、“猫”、“黑客” (3)引申 “晕”、“菜鸟”、“楼上楼下”、“灌 水”、“拍砖” (4)混用 “I服了YOU”、“你OUT了” (5)借用 “酱紫”、“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 (6)火星文(符号、异体火星文) (7)网络音频,老鼠爱大米
网络文本的传播与网络互动的语境是 分不开的。不论网民如何产生和传播网络 文本,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参加网络上的 互动。这种互动主要有三种形式:网民与 网络文本的互动、网民与网民个体之间的 互动、网民参与的群体互动。 一、网络语言符号(主要分为符号类和语言 类两种) 1.符号类 (1)字母形式 如GG、BT、PMP、TMD等
第一:愿意主动拿出自己的东西在网络 上与他人分享,即“独乐乐不如与众乐”, 具有无私奉献的意识; 第二:舍得花费时间精力或金钱等必须 消耗于网络共享过程中的资源却不图物质 或精神的回报,即“为网民服务”,具有 无私服务的意识。 主要途径是上传和下载。 下载主要通过三种网络传输协议:FTP (点对点)、P2P(我为人人、人人为 我)、HTTP(超文本)。
本章作业
1:收集最新的网络语言符号 (可以自创) 2:收集或自创若干“标题党” 要求:电子版、独立完成。
第三节:网络文化的表征
网络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课分为创造、 共享和保存三大类。 一、创造 原创和转帖是网络文本生产和传播的 主要方式。网民本身不但是一个网民,更 是一种风格、时尚或潮流的创造者和引领 者。标题党、表情党和火星文的产生几乎 就是这一要求下的必然结果。
“恶搞”来源于日语;主要分为图片恶 搞、声音恶搞、软件恶搞和视频恶搞等。 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春运帝国》 等。 二、共享 各种形式的网络文本的生产与传播, 本质上都在于试图与他人共享。中国博客 的董事长方兴东认为博客精神最重要的是 共享精神。网民要实现共享精神,必须要 有两个意识:
网络文化本身的特点: 1.网络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 网络文化既是网民意识和行为活动的产 物,又是网民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源泉,是 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 2.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变的、不稳定的 3.网络文化具有强烈的“三棱镜效应” 一些边缘效应被放大,如“后舍男孩”、 “芙蓉姐姐”等;也有一些负面的如“小 龙少爷”、“雅阁女”等。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教材:2010年 雷跃捷版 教材:2010年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第6章:网络文化
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已 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和媒 介。网络文化日渐兴盛,成为当代最具表 现力、最具时代性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文化”的本意逐 渐成为“以文教化”的含义,它表示对人 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网络语言符号具有形式多样、幽默风 趣、生动形象、标新立异、轻松随意、表 现自我的他点。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网民 网络活动的情趣,还增加了一些不同于现 实生活的体验。 二、网络图像 包括网络图像和网络视频 网络图像有四种分类取向 1.兴趣取向 2.议题取向 3.娱乐取向 4.商业取向
网络图像的一些共性特点: 1.内容或者叙事结构受发布者主观意 识的决定;2.由于网络图像本身所具有的 直观、生动和深入卷入的特点,网民能很 快感受到某个社会事件或者社会现象带来 的冲击力,因而迅速形成某种态度和意见; 3.其发布者、网站或者影音内容本身可能 形成社会焦点、新闻焦点;4.由于网络的 互动和网民的选择性心理,会导致对同一 文本所形成的观点和看法不尽相同,呈现 出意义多元化的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