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物联网项目计划书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摘要说明—2018年,制造业将成为最积极投资物联网解决方案的产业,预计支出金额将达到1890亿美元,全总体比重为24.47%;运输业和车联网、智能建筑等跨产业物联网的支出金额将分别达到850亿美元和920亿美元。
2018年消费者物联网支出金额将达620亿美元、位居第五大产业类别,主要应用包括智能家庭、家庭自动化、保全以及智能家电。
推动物联网创业创新。
完善物联网创业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协同与模式创新结合,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
总结复制推广优秀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和解决方案,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加强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各类孵化器、创业创新基地、科技园区等建设物联网创客空间,提升物联网创业创新孵化、支撑服务能力。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第三方创业创新平台,建立基于开源软硬件的开发社区,设立产业创投基金,通过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和投融资等方式,推动各类线上、线下资源的聚集、开放和共享,提供创业指导、团队建设、技术交流、项目融资等服务,带动产业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协同创新。
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创业创新,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与物联网企业进行对接和合作,搭建产业新型融资平台,不断加大对创业创新企业的融资支持,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鼓励开展物联网创客大赛,激发创新活力,拓宽创业渠道。
引导各创业主体在设计、制造、检测、集成、服务等环节开展创意和创新实践,促进形成创新成果并加强推广,培养一批创新活力型企业快速发展。
物联网的产业链包括四个环节:(1)芯片/终端,含金量最高的是基带芯片,由芯片出发带动众多的模组、终端厂商。
(2)网络,广域网络(蜂窝/NB-IOT/eMTC)由运营商主导部署在授权频段,Lora部署在非授权频段可以部署在相对独立区域,Wlan/蓝牙/Zigbee等局域连接大多应用在家庭/商业场景。
(3)平台使能,实现设备管理、连接管理、安全管理、应用使能、业务分析等功能。
(4)集成/应用及数据运营,具体下沉到具体行业及应用场景,完成物联网软硬件配置并持续运营。
物联网产业价值超万亿美元规模,中国企业加速成长。
IDC预计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的规模将从2014年的6558亿美元增至1.7万亿美元(CARG17%)。
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从2009年的1700亿元跃升至2016年的9300亿元,预计2020年有望突破1.5万亿元。
我们认为在物联网成熟阶段,物联网产业链四个环节的价值量占比分别为30%、10%、20%、40%。
该物联网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3186.8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218.8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9.62%;流动资金968.0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0.38%。
达产年营业收入7735.00万元,总成本费用5817.39万元,税金及附加68.00万元,利润总额1917.61万元,利税总额2250.11万元,税后净利润1438.21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811.90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60.17%,投资利税率70.61%,投资回报率45.13%,全部投资回收期3.72年,提供就业职位125个。
努力做到合理布局的原则:力求做到功能分区明确、生产流程顺畅、交通组织合理,环境保护良好,空间处理协调,厂容厂貌整洁,有利于生产管理和工程分区建设。
项目概论、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产业调研分析、投资建设方案、项目建设地分析、项目工程方案分析、工艺可行性分析、环境保护、清洁生产、企业卫生、项目风险评估分析、项目节能情况分析、进度说明、项目投资规划、项目经济收益分析、项目综合评估等。
第一章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一、物联网设备项目背景分析完善标准化顶层设计。
建立健全物联网标准体系,发布物联网标准化建设指南。
进一步促进物联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协调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标准制定,积极将创新成果纳入国际标准,加快建设技术标准试验验证环境,完善标准化信息服务。
<p>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制定。
加快制定传感器、仪器仪表、射频识别、多媒体采集、地理坐标定位等感知技术和设备标准。
组织制定无线传感器网络、低功耗广域网、网络虚拟化和异构网络融合等网络技术标准。
制定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管理与交换、数据分析与挖掘、服务支撑等信息处理标准。
制定物联网标识与解析、网络与信息安全、参考模型与评估测试等基础共性标准。
<p>推动行业应用标准研制。
大力开展车联网、健康服务、智能家居等产业急需应用标准的制定,持续推进工业、农业、公共安全、交通、环保等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加强组织协调,建立标准制定、实验验证和应用推广联合工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标准化组织联合制定跨行业标准,鼓励发展团体标准。
支持联盟和龙头企业牵头制定行业应用标准。
<p>大力发展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应用。
围绕重点行业制造单元、生产线、车间、工厂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深度感知、动态监控、数据汇聚和智能决策。
通过对现场级工业数据的实时感知与高级建模分析,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
完善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提升工业大数据开发利用水平,实现工业体系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转型,加快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开展信息物理系统、工业互联网在离散与流程制造行业的广泛部署应用,初步形成跨界融合的制造业新生态。
<p>加快物联网与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
面向农业、物流、能源、环保、医疗等重要领域,组织实施行业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支持物联网与行业深度融合。
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深化物联网在仓储、运输、配送、港口等物流领域的规模应用,支撑多式联运,构建智能高效的物流体系。
加大物联网在污染源监控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推广应用,提高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水平。
深化物联网在电力、油气、公共建筑节能等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等环节应用,提升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动物联网技术在药品流通和使用、病患看护、电子病历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积极推动远程医疗、临床数据应用示范等医疗应用。
<p>推进物联网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创新。
鼓励物联网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促进车联网、智能家居、健康服务等消费领域应用快速增长。
加强车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发展车联网自动驾驶、安全节能、地理位置服务等应用。
推动家庭安防、家电智能控制、家居环境管理等智能家居应用的规模化发展,打造繁荣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物联网应用,开展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健康管理、老人看护等健康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和服务发展。
<p>深化物联网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
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结合市政设施、通信网络设施以及行业设施建设,同步部署视频采集终端、RFID标签、多类条码、复合传感器节点等多种物联网感知设施,深化物联网在地下管网监测、消防设施管理、城市用电平衡管理、水资源管理、城市交通管理、电子政务、危化品管理和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应用。
建立城市级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
建立数据开放机制,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等开放和交易数据资源,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利用。
支持建立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供面向公众、行业和城市管理的智能信息服务。
二、物联网设备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我国物联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成为全球物联网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广泛应用,培育壮大新动能成为国家战略。
当前,物联网正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p>“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推广、产业协调发展和政策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p>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加强顶层设计,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成立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协调和指导物联网产业发展。
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强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示范等工作,积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示范区和产业基地建设。
中央财政连续四年安排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物联网被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支持范围。
各地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地方物联网发展。
<p>产业体系初步建成。
已形成包括芯片、元器件、设备、软件、系统集成、运营、应用服务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
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7500亿元,“十二五”年复合增长率为25%。
公众网络机器到机器(M2M)连接数突破1亿,占全球总量31%,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物联网产业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聚集发展的格局,无锡、重庆、杭州、福州等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涌现出一大批具备较强实力的物联网领军企业,互联网龙头企业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新兴力量。
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初步建成一批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投融资、标识解析、成果转化、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p>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在芯片、传感器、智能终端、中间件、架构、标准制定等领域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
光纤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高频智能卡、微波无源无线射频识别(RFID)、北斗芯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实现批量生产,物联网中间件平台、多功能便捷式智能终端研发取得突破。
一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已经建成并发挥良好的支撑作用。
物联网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已完成200多项物联网基础共性和重点应用国家标准立项。
我国主导完成多项物联网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明显提升。
<p>应用示范持续深化。
在工业、农业、能源、物流等行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中作用明显,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推动家居、健康、养老、娱乐等民生应用创新空前活跃,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设施管理、管网监测等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物联网应用规模与水平不断提升,在智能交通、车联网、物流追溯、安全生产、医疗健康、能源管理等领域已形成一批成熟的运营服务平台和商业模式,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实现全国联网,部分物联网应用达到了千万级用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