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庄子部分

中国哲学史庄子部分

庄子参考文献:《庄子集释》郭庆藩《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有时候不准)《庄子哲学》王博《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刘笑敢推荐,写论文很好《庄子评传》颜世安《齐物论》及其影响陈少明《庄子新探》张恒寿(做学问)《庄学研究》崔大华(做学问)王中江、王博、郑开、刘笑敢写的很好。

道家分为老庄派:关注人的精神修养;黄老派:关注政治,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反对法家、儒家。

推荐《中国思想家评传》庄子其人其书1.庄子简介庄子,战国中期人,名周,宋国蒙人(今河南省商丘东北)。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即与孟子同时代。

庄子者,蒙文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夫、盗跖(zhi二声)、胠箧(qu一声qie四声),以抵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

”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秋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曰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秋水》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hu一声)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jiao四声)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至乐》)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齑(ji一声)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列御寇》2.庄子与隐者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jue二声或jiao四声)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

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

吾将为宾乎?鹪鹩(jiao一声liao二声)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其书郭象《庄子注》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这个注本一直传到现在,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庄子》注本。

《汉书·艺文志》记“《庄子》52篇。

”多数学者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外杂篇为庄子后学。

(参看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崔大华《庄学研究》)一般认为,《庄子》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已经全部呈现在内偏里了。

一、庄子的道论1.道,无名无形,不可言说。

《齐物论》中这样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

”《知北游》说:“道不可闻,闻而非道也;道不可见(xian/jian),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2.道没有分别、没有界限,无所不在《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封,界线),言未始有常”成玄英疏曰:“道无不在,所在皆无,荡然无存,有何封城也。

”浑沌凿窍:有了视听食息的混沌就不再是混沌,混沌本身就是无界限、无分别的,正是因为无界限无分别,混沌才可以施恩于万物正如道生万物,但是道却不会包含任何万物的具体形式一样。

混沌就是道(人这一辈子活着难得糊涂)人不必过于分别、界限。

3.道为“物物者”,物物者非物世间万物都来自于道,世间万物都是物,而道就是“物物者”,或者叫“造物者”,尽管它没有任何形态,但它是万物的主宰。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知北游》道具有普遍性,不具有特殊性。

使物成为具体事物的道是普遍的。

成玄英解释“夫能物于物者,非物邪。

非物则无先后,物出则是物,复不得有先于此物者。

”凡是物,都是有先后的时间关系的,只有非物,才能超越时间先后的关系,这个非物应并也只能理解为道,能够产生物的道一定是在物之前的。

“物物者非物”,就是说能够使物成为物的,不是物。

就是说不能用物来规定物的存在,凡是物都是有名称、形态的,而道是“无”、“无名”“无形”“无声”“无象”的,即老子所谓“无,名天地之始”,道才是“物物者。

”4.物物者与物无际道超越于物,超越于时空,超越于任何具体形态,但是,道何以能够进入有限的、处于时空内的物中的?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bai)”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pi).”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物物者与物无际。

《知北游》在庄子看来,道是超越的,也是周延的、普遍的、无所不在的,存在于任何或者高上、或者低下的东西之中,道在物中。

《知北游》说“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对于事物来说,道是超越的,但道不是外在的,是与物无际的,道就存在于万物之中。

《大宗师》中庄子论道“道,有情有信,无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5.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据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渔夫》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知北游》6.道可以用人的生命来体证(庄子《天下篇》《汉书·艺文志》必读)《大宗师》中的真人,《逍遥游》中的天人、神人、至人、圣人等,都是“道体”的具体化。

因为“道”不仅仅是宇宙万有的终极根源,同时也是人的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天下》篇呈送关尹、老聃为“古之博大真人”,因为他们恬淡无欲,与神明同在,体会道体,关尹老聃就是“道”的化身。

二、庄子的“天论”道论是庄子学派思想的形上学部分,而“天论”则是庄子学派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哲学表达。

通过“天论”,天地万物的“自然性”被鲜明的揭示出来。

《庄子》内七篇所说的“天”就是自然地代名词,与人为相对。

“知天地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大宗师》郭象说:“天者,自然之谓。

”庄子指出,要把握“道”的根本精神就必须“照之于天”,就是以天为法则。

庄子对天、人有明确的区分,其所谓“天”就是“自然”。

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

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秋水》庄子所谓的“天”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天即万有本来应该具有的自然而然的面目,即所谓本来具有的“性”“命”,就是我们说的“天性”的东西。

“人”即“人为”,是人为外在地强加于自然的东西,比如“落马首,穿牛鼻”。

所以说,“天在内,人在外”。

“天”是绝对真实的,“以人灭天”的行为是违反自然的。

在庄子看来,如果能照之于天,万物本来就齐一。

因而,只有明白了万物齐一的道理,才能真正得道和理解“道”的本真意义。

齐物论“齐物”是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

《齐物论》是内七篇的第二篇。

专门讲述“齐物”的道理。

齐物论一般来讲有三层含义:一是“齐物-论”(支离疏的故事);二是“齐-物论”(儒墨的是非都是“亏”的,是没有用的,有所亏欠,这些东西应该齐掉,道家的才是最好的。

);三是“齐物我”(人和物之间的界限,庄周与蝴蝶)。

“齐物-论”--万物齐一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丑的一个人)与西施,恢恑憰(jue二声)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因是已。

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齐物论》“道通为一”,是讲万物的“齐一”。

庄子讲“齐物”,并非要消灭事物之间事实上的差异。

“齐物”的基本含义,是要在肯定个体性、差异性的前提下,实现万有价值上的齐一。

“道通为一”,是要经由“不用而寓诸庸”的方式来实现。

就是不加人为的干预,任物个“自用”。

因任万物本来的、自然的面目,则能与物相同。

莛虽小,楹虽巨,厉虽丑,西施虽美、当各尽其用,各成其性,也就达到了“一”,而“一”就是“道”。

庄子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有,在其实存意义上,存在着种种天然的差别。

庄子并不否认这些差别,在他看来,这些差别,正是事物自身所无法改变的“性”或者“命”。

任何存在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还是人或者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天性。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气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跤;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是故凫胫(野鸭的腿)虽短,续之则忧;鹤胫(仙鹤的脖子)虽长,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骈拇》在庄子看来,一个事物的价值或者存在意义,不在于它与其他事物相比的事实意义上的高下,而在于是否符合他那个天然的命、性。

宇宙万有,千差万别,夭寿各异,大小不同,但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和实现各自的天然的命、性,其价值就是同一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