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是( B )。
统计学的特点是:数量性、总体性、社会性。
A、同质性、数量性、差异性
B、大量性、差异性、同质性
C、总体性、社会性、大量性
D、综合性、数量性、具体性
2.表示某种社会经济现象逐期增长速度的指标是( C )。
A、逐期增长量
B、平均增长量
C、平均增长速度
D、环比增长速度
3.综合指数包括( B )。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
C、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4.各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称为( B )。
A、全距
B、频率
C、组中值
D、组数
5.某产品合格率为90%,则成数标准差是( D )。
A. 10%
B. 90%
C. 9%
D. 30%
6.利用标准差比较两个总体的平均数代表性大小时要求这两个总体的平均数( D )。
A、不等
B、相差不大
C、相差很大
D、相等
7.某工业企业生产甲、乙、丙三种商品,在出厂价格未变的情况下,2007年比2006年销售额增长10%,则物量指数为( A )。
A、110%
B、100%
C、120%
D、101%
8.对无限总体进行调查的最有效、最可行的方式通常用( A )
A. 抽样调查
B. 全面调查
C. 重点调查
D. 典型调查
9.重复抽样在总体方差不变的情况下,要使抽样误差范围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则样本单位数必须( D )。
A、减小为原来的1/2
B、增大为原来的2倍
C、增大到原来的8倍
D、增大到原来的4倍
10.某企业销售毛利2007年比2001年增长了2倍,比2005年增长了2成,则2005年比2001年增长了( D )。
A、10倍
B、0.4倍
C、2.2倍
D、
1.5倍
11.抽样误差是由于( D )引起的。
A、破坏了随机性原则
B、样本容量过小
C、观察、测量、计算的误差
D、抽样过程中的偶然因素
12、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的指标是( C )。
A、环比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速度
C、定基发展速度
D、定基增长速度
13.对时间数列进行动态分析的基本指标是( C )。
A、发展水平
B、平均发展水平
C、发展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14.某地区粮食产量的环比增长速度,2003年为3%,2004年为4%,则2003-2004年该地区粮食产量共增长了( C )。
A、1% B、7% C、7.12% D、12%
15. 虽有现象各期的环比增长速度,但无法计算现象的( A )。
A、各期定基增长速度
B、各期环比发展速度
C、各期发展水平
D、平均增长速度
16. 用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 B )。
A、确定被比对象
B、确定同度量因素及其固定时期
C、确定对比时期
D、计算个体指数
17. 单位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了10%,产量增加了10%,在这种条件下,生产总费用( B )。
A、增加了
B、减少了
C、没有变化
D、难以确定
18. 在抽样推断中,必须遵循( B )抽取样本。
A、随意原则
B、随机原则
C、可比原则
D、对等原则
19. 若价格下降,销售量持平,销售额指数( B )。
A、上升
B、下降
C、为零
D、为100%
20. 标准差越小,则反映变量值( B )。
A. 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B. 越集中,平均数代表
性越高
C. 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D. 越集中,平均数代表
性越低
三、计算分析题(共60分)
1.工厂生产一批零件共10万件,为了解这批产品的质量,采取
不重复抽样的方法抽取1000件进行检查,其结果如下:(本题15分)
使用寿命(小时)
零件数(件) 700以下
700-800
800-900
900-1000
1000-1200
1200以上
10 60 230 450 190 60 合计 1000
根据质量标准,使用寿命800小时及以上为合格品。
试计算平均合格率、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
2743.093.02551.02551.0)93.01(93.0)1(93.01000
60190450230====-=-==+++=X V P P P σσσ标准差系数为标准差为
平均合格率为
2.现有下列资料。
要求:填满表中所缺数据,并计算其平均增长速度。
(本题15分)
年份 产量 (万吨) 环比动态指标 增长量 (万吨) 发展速度 (%) 增长速度 (%) 增长1%的绝对值 (万吨)
2003 353 — — — ---
2004 377 24 106.8 6.8 3.53
2005 400 23 106.1 6.1 3.77
2006 429 29 107.25 7.25 4.00
2007 459 30 106.99 6.99 4.29
2008 491 32 106.97 6.97 4.59
平均增长速度为:
)(或%8.106068.13909.135349155520032008====a a x ,即2003年至2008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8%。
3.某地居民2009年用同样多的货币比2008年多购商品10%,问2009年零售物价是如何变化的?如果2010年价格增长速度为2009年的20%,则2010年用同样多的货币比2009年购买商品数量的变动情况又是怎样的?假设货币工资为5000元,上述情况下实际工资变动情况又是怎样的? (本题10分)
3.K=90.9% 货币购买力=83.3% 实际工资=5500 4167 1元---1个单位产品
1元---1.1个单位产品 1/1.1=0.909=90.9%
1/(1+0.2)=0.833
5000*1.1=5500 5000*0.83333=4167
4.某市某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570万元,比上年增长9.4%,扣除零售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了7.3%,试建立指数体系并进行因素分析(绝对数取整数,相对数保留0.1%)。
(本题10分)
%0.102%3.107%4.109501712212520257023492520234925702520073.12349073.12349094.12570094.10
1110001001
1
010001000011011100010011⨯=+=⋅=⋅==⨯=====⋅=∑∑∑∑∑∑∑∑∑∑∑∑∑∑∑∑∑∑万元
万元万元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5.从某火柴厂仓库中随机抽取100盒火柴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平均每盒火柴为99支,样本标准差为3支。
若可靠程度为99.73%,试估计该企业仓库中库存火柴平均每盒火柴支数的范围。
如果允许误差减小到原来的1/2,可靠程度不变,问需抽多少盒火柴?(本小题10分)
()
()()
的把握
有%
73
.
99
9.
99
1.
98
9.0 99
,9.0
3.0
3
3.0
100
3
,3
%
73
.
99
,3
99 100
2 2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X
t
n
s
t
t f
s
x
n
x
x
x x
μ
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