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杰克_伦敦小说研究述评

杰克_伦敦小说研究述评

文学的研究将流于表面。

没有民间文学,则比较文学研究内容也将受到限制”。

两方面研究结合起来,就可以在学术上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3、佛经汉译在中印两国文学互相影响上占有十分重要位置,却尚未引起人们充分注意,应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4、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应当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在内进行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的正宗轨道。

5、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多个学派中,季先生说“我赞成比较文学直接影响的一派”,因为它讲的是实打实的东西,是用艰苦搜寻所得的资料来说服读者。

但他并不反对平行研究,“我只是想说,搞平行研究,必须深入搜索,细致分析,瞻前顾后,明确因果,然后从中抽绎出结论,这样的理论才是可靠的,我是拥护的。

”季先生在这里虽然坦率地承认这是他个人的偏好,而他着力倡导的要实打实,要作细致深入的分析等要求,却是对所有从事比较文学研究者都完全适用的优良学风。

正是以上几点激励和启迪着我从事比较故事学研究长达20余年。

我先后承担的四项有关民间故事的教育部和国家课题,从《比较故事学》到《中国民间故事史》,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到《汉译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大体上都可以归结到这个学科范围之内。

我愿以做好这项研究的实打实业绩,来实现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期待,并以此祝愿季老健康长寿。

注解【Notes】①季羡林:《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本文所引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本书。

②钟敬文:《新的驿程》(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252。

(刘守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陈富瑞)杰克・伦敦小说研究述评孙丰蕊内容提要: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美国作家,对他的研究从他在世时即已开始,直到现在伦敦也是世界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国内外关于伦敦的研究成果众多,观点驳杂。

为理清现有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把握今后的研究方向,有必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番梳理。

关键词:杰克・伦敦 研究 述评作者简介:孙丰蕊,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

T itle:A Survey of the Study on Jack LondonAbstract:Jack London is the fa mous American writer in19th century,the research f or hi m is very early fr om he lived.London is al w ays a hot point in the research of the world literature.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re2 search vie ws.W e should analyze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and gras p the directi on of future study better. Key words:Jack London research commentaryAuthor:Sun Fengru i is a master maj or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literature acade my of Guangxi Nor mal College.The main research field is American literature.Email:sunfengrui126@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美国作家。

这位作家的作品不但在当时的美国十分畅销,就是在欧洲也受到广泛欢迎。

尤其在前苏联他的作品有广泛的影响,列宁曾对他的作品给予很高评价。

在中国杰克・伦敦也深受欢迎。

据统计,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68种文字(李淑言1),足见这位作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对他的研究从他在世时即已开始,直到现在伦敦也是美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芮渝萍等26)。

但是,对于伦敦的研究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成果众多,有必要对已有的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梳理,这对今后的伦敦研究也会有指导性意义。

一、伦敦生前对他的研究伦敦生前,在他刚走上文学道路时,评论界对他是基本肯定的。

1900年,他的第一本故事集《狼的儿子》出版,报纸上发表书评,称赞他“文章清新、刚劲有力。

他绘出一幅生动的图画,表现出黑暗和冻馁的恐怖,在逆境中友谊的欣慰以及在与自然搏斗时显示出的高贵品质。

”两年后《深渊中的人们》再次得到评论家的好评,说这是一本能激起人们良知的书。

《荒野的呼唤》极为成功,评论家盛赞它那如诗的散文体。

批评家约翰・赫威写道:“读者称赞该书的深刻含义以及赋予这些含义以形体的艺术。

”《海狼》也成为畅销书,评论家们认为海狼拉森是美国文学中又一个突出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尼采式的超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人的理智与本能这两种基本素质的冲突。

可以看出,在他刚崭露头角的几年里,评论界对他基本是赞扬的态度。

1906年伦敦创作开始转向,1907年政治幻想小说《铁蹄》出版后未能引起评论界的重视。

出版时报刊只作了寥寥数语的报道,社会党报刊职责该书热衷暴力,对社会主义前景过于悲观。

《国际社会主义评论》称它是一本“不走时运的书”,它会削弱社会主义的政治运动,鼓励那种靠力气取胜的空想的反动想法……1909年《马丁・伊登》出版后也遭到冷遇。

评论界普遍的意见是它歌颂了个人主义,嘲笑社会主义。

杰克・伦敦说:“我写作《马丁・伊登》的宗旨之一,便是攻击个人主义。

我一定是失败了,因为没有一个书评家发现这一点”(转引自李广熙129)。

自此之后,评论界时有对杰克伦敦的批评,究其原因,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受主流社会的欢迎,他所表露的激进的社会革命思想也使社会党内的温和派感到不快。

加上伦敦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低质量的作品也影响了他的声誉。

但是从总体上看,伦敦生前评论界对他评价还是很高的。

伦敦的传记作家雷伯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的十年里,伦敦统治着整个美国大众的想象力以及文学市场———无论是在伦敦之前还是之后,很少有作家能够像他这样”(转引自方成191)。

二、从伦敦逝世到50年代初(一)国外对伦敦的评价和研究。

1916年伦敦逝世,在他逝世后持社会主义观点的文学刊物《群众》说:“他使大众文学跳动着革命的脉搏”。

美国社会党领导人德布斯撰文指出:“这位高尚的同志的逝世使社会主义运动和革命文学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1923年法译本《铁蹄》出版时,法国作家法郎士为它写了前言。

法郎士在前言中说:“铁蹄就是金融寡头政治,它一定会消亡。

……杰克・伦敦是有预见的天才,他能看到现在大多数人还看不见的东西,他还拥有能探测未来的科学知识”(转引自王忠琪等22)。

1947年美国左派批评家菲利普・方纳在《杰克・伦敦:美国的叛徒》一书的长篇序言中提出,伦敦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虽然以写惊险故事闻名,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写出了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实况。

这一时期否定的声音也此起彼伏,格兰威尔・希克斯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指出,伦敦作为一个社会党人却没有写出深刻反映资方和劳动者心灵的作品。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对伦敦的评价并不高。

批评家认为:“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伦敦的故事是黑暗的一页。

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是那个时代一个总是使大人难堪的孩子。

他的人生道路充满冒险、激情、悲剧,这几乎淹没了他的创作历史。

而且,他的作品几乎完全被忽视”(Geis mar139)。

尤其新批评兴起以后,伦敦写的那些粗犷、勇于奋斗的英雄与新批评所推崇的隐喻、讽刺的风格相去甚远,雷伯写道:“这些新批评家……非常乐意看到伦敦完全被埋葬甚至完全被忘却,因为他们喜欢亨利・詹姆斯那种敏感而细腻的雅致,喜欢T・S・艾略特那种精致的、充满智慧的诗歌艺术,喜欢詹姆斯・乔伊斯那种心理与语言的诡秘性,而伦敦则属于那种让人难以忍受的下里巴人。

因此,他的名字被悄悄地从大学课本中删除,美国文学史对他的介绍也被缩短为一句或两句评语”(方成192)。

这样,伦敦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批评界的声誉跌到了最低谷。

(二)中国对伦敦的译介、评价和研究。

伦敦最早的汉译作品见于1921年5月10日的《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5号(谢天振查明建337)。

自此之后,伦敦的作品源源不断地译入,随着翻译作品的增多,对伦敦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1937年6月,张葆痒译出《野性的呼唤》,并且评价说:“1903年出版的这本《野性的呼声》,内容非但把淘金队在阿拉斯加的实际情形描写了出来,并且还指示着人们生存竞争的原则。

所以,这本书与其是一篇简短的故事,毋宁说是一篇社会的斗争史”(谢天振查明建340)。

1945年,许天虹翻译出版了伦敦的小说集《强者的力量》,并评价说:“伦敦那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终于能一跃而成为美国文坛的名人”,他看到东部大都市劳动者的苦况,从而使他自己从极端的个人主义者逐渐变为热烈的社会主义者。

同时指出伦敦作品的不足:“较少社会意义,似以娱乐读者为主”(谢天振查明建341)。

1947年,周行译《马丁・伊登》并分析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肯定了杰克・伦敦赋予马丁的坚强意志,认为马丁的毁灭,把一个社会悲剧的涵义发掘得更深。

也有译者论及伦敦的语言,余慕陶说:“小说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实开辟了新写实主义的文境。

其中的句子之有力量,美丽……有些地方,简直好象是散文诗”(谢天振查明建342)。

余慕陶在“美国新兴文学作家介绍”中介绍了“震动了全世界的四位文坛将士”第一位就是杰克・伦敦。

称他是“革命者”,肯定了伦敦的社会主义主张。

译者对杰克・伦敦的评价促进了他在中国的传播,但评论家的努力意义更为重大,伦敦在中国的地位与他们的评价密不可分。

1929年,赵景深在《二十年来的美国小说》中说:“杰克・伦敦是一个普罗文学家。

他小说取材极广,从来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他那样把世界上的一切奇丽景色显示给我们看的。

他展开北极冰天雪地,荒林野兽给我们看,又将南海的绮丽风光用妙笔写了下来……”1934年10月,赵家壁在《美国小说之成长》一文中肯定了伦敦“为了求作品的现实性自己去体验小说中的生活”的做法。

伦敦在现代中国受到异乎寻常的礼遇,还有赖于像鲁迅这样有影响的作家的推崇。

鲁迅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伦敦的作品,恐怕于中国的现在也还相宜。

”伦敦在前苏联和现代中国有如此广泛的影响,与他作品中的社会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分不开的。

他的激进的社会主义理想与这两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不谋而合,自然让他在这两个国家享有崇高地位。

当然,他的富于魅力的人生,作品中永不屈服、热爱生命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优美的文笔等也是他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一)国外的研究概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