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精练【文学文化常识选择题】附答案详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精练【文学文化常识选择题】附答案详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精练【文学文化常识选择题】1、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位称呼。

B.“郎中”本是君王侍从官的通称。

战国始有,秦汉沿置。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后世以侍郎、郎中为各部要职。

C.“寡人”即“寡德之人”。

古代君王认为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所以谦称自己是“寡人”。

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

古人把宗庙、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代指国家。

2、下列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状”,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

“逸事状”是“状”的一种变体。

其特点是:只记逸事,力求典型,以两三件事写人,所写详实,一般只褒不贬。

B.用于自谦的词,称为谦词,如愚、拙、鄙等;用于对他人敬意的词,称为敬词,如拜、奉、敬等。

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

一般人自称臣、仆、不才等。

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山荆,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C.“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如拜、除、征、辟、荐、举、擢、迁、谪、黜、去等。

其中,转、移、调、徙、拔擢指官职调动,“黜”与“罢、免、解、夺”都是免去官职。

D.公侯伯子男是自从周朝就开始沿袭的古代爵位(官位),天子以下,公爵最大,侯爵其次,伯爵再次,子爵跟上,男爵最小。

《郑伯克段于鄢》的“郑伯”的“伯”就是爵位。

3、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有错误的一句是()A.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B.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C.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D.投笔: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固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称制”对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有皇后、皇天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利的象征。

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是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B.山水阴阳,山南水北谓之阴,山北水南谓之阳。

如武汉的汉阳,指汉水的南面。

C.再拜,即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D.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经,按年、月、日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

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后世影响深远。

B.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国家最高政务机构。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管理国家各方面具体事务,如吏部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诗句中的“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所以又叫“乞巧节”。

D.“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这支《红楼梦曲》隐喻着宝玉离家出走,宝钗在孤寂中抱憾终生的悲剧结局。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9、下面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乞求婚姻幸福。

B.“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有学问的人;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

C.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10、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可以世袭,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B.“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C.“山东”,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D.九宾,宾,同“傧”。

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孩提,指两到三岁的儿童;弱冠,指男子二十岁成年。

B.古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常用“贱妾”、“糟糠”等,谦称自己的儿子常用“犬子”、“不才”。

C.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科举、户籍等事宜,其长官称为尚书,下设副职称为侍郎。

D.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贞观”、“乾隆”都是庙号。

12、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

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B.钟鸣鼎食之家: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C.弱冠: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后泛指男女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D.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

期,服丧一年。

功,按关系的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

1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专门用于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在写作风格上以议论为主,侧重于“陈情”,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

B.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封”等表示授官,“升”“拔”“擢”等表示升职,“贬”“滴”等表示降职“罢”“免”“除”等表示罢官。

C.古代常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按旧制,凡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嫁的姑母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子等服丧,均穿期服。

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

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1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星分翼轸”“龙光射牛斗之墟”中的“翼”“轸”“牛”“斗”都属于二十八星宿。

B.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

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

一说服左边的马叫骖,服右边的马叫騑,合称“骖騑”。

骖服和骖騑,又泛指拉车的马或车马。

C.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古人宴集时,常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即为宴集序,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D.男子18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1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

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以抒情为主。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干支纪年就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

“乙已岁十一月”中的“乙已”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C.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

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八月。

D.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此外,代表隐士住处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1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1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司马迁。

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勋贵及特殊人物,“列传”叙各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

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人本纪。

B.婚姻。

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C.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时说“竖子不足与谋”,这里的“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