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分查找算法及程序实现

对分查找算法及程序实现

对分查找算法及程序实现一、设计思想对分查找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基础算法。

对于一个基础算法的学习,同样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本堂课以一个游戏暖场,同时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游戏或生活背后的科学原理。

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我解析算法的形成过程,本课分解了问题动作,找出问题的全部可能情况,在对全部可能情况总结归纳的情况下,得出对分查找的基础算法,最后在程序中得到实现,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对分查找算法形成的科学逻辑结构。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内容:(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1)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 C 查找、排序与问题解决(2)通过实例,掌握使用数据查找算法设计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课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内容:基本要求:1.初步掌握对分查找算法。

2.初步掌握对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

教材内容:第二章算法实例2.4.3对分查找和第五章5.4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课题定为对分查找算法及程序实现,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着重是对分查找算法的形成和初步程序实现,第二课时利用对分查找算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程序实现,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从《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来看,要求学生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相应的科学步骤形成对分查找的算法。

对学生来说,要求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能初步掌握或了解对分查找的前提条件、解决问题的对象,明确对分查找算法结构和对分查找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应该已经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赋值语句、选择语句、循环语句的基本用法和VB基本操作,这节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归纳总结对分查找解决不同情况问题的一般规律,鉴于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分解动作、比较迁移等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对分查找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分步解析获取对分查找的解题结构,初步掌握对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多种不同的可能情况,逐步归纳对分查找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确定解题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体验科学解题的重要性,增强效率意识和全局观念,感受对分查找算法的魅力,养成始终坚持、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成功的意志品质。

五、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分解并理解对分查找的过程。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教学线索:游戏引领---提出对分查找原理--- 解析对分查找的算法特征---实践解决问题。

2、学习线索:分解问题---归纳问题---实践提升,在三个阶段的不断推进中明确对分查找算法,总结规律。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1)热身:游戏(2分钟)教师展示一件特色物品,让一个学生来猜这个物品的价格,其他学生只需要根据这个学生猜出的价格提示“高了”或是“低了”,如果学生能在五次内猜对这个物品的价格,就把这件物品“赠送”给他……。

(2)讨论:你觉得怎么样猜可以猜的快一点呢?有什么技巧吗?你从这个游戏当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钟)(3)教师引导:这个世界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在这个游戏的背后,含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算法。

引出对分查找的的概念。

2、新课:教学步骤一:分析对分查找的原理和思想。

(3分钟)(1)对分查找是效率很高的查找方法,但被查找的数据必须是有序的。

(2)首先将查找的数与有序数组内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据比较,如果中间位置上的数与查找的数不同,根据有序性,就可确定应该在数组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继续查找。

(3)在新确定的范围内,继续按上述方法进行查找,直到获得最终结果。

教学步骤二:分解对分查找算法(5分钟)假设:用一个数组d (1 to 10)来存放升序的元素序列,用i 表示查找范围的起始位置的下标,j 表示终止位置的下标,mid 表示中间位置元素的下标。

(1) 第一种情况:要找的值在后半部分; 以查找键KEY=48为例分析miid(6)d(5) d(4) d(3) d(2) d(1)第一次比较:范围d(1)~d(10),mid= (1+10)\2, d(mid)<Key 所以可以确定接下来要找的范围是后半部分。

比较后i=mid+1第二次比较:范围d(6)~d(10),mid= (6+10)\2,d(mid)<Key 所以可以确定接下来要找的范围是后半部分。

比较后:i=mid+1第三次比较: 范围d(9)~d(10),mid= (9+10)\2,d(mid)=Key ,找到了。

思考:如果要找的是52? i,j,mid 分别是多少?这也说明当i=j 的时候是查找的最后可能次数,这也是终止查找的一个关键条件。

教学步骤三:继续分解对分查找算法中包含的其他情况。

画一画:请仿照上面的画法,分别画出key=17和key=20的查找示意图。

(2) 第二种情况:要找的值在前半部分; 以查找键KEY=17为例分析:mi dijd(10)d(9) d(8) d(7)d(6) i mi i jd(10)d(9)d(8)d(7) d(6) d(5) d(4) d(3) d(2) d(1) imij mid(4)d(3) d(2) d(1) d (3) d(4)mi ji结果分析:第一次比较后:j=mid-1第二次比较后:i=mid+1第三次比较后:找到了 (3)第三种情况:要找的值找不到;以查找键KEY=20为例分析:结果分析:第一次比较后:j=mid-1第二次比较后:i=mid+1第三次比较后:i=mid+1第四次比较:i=j 但是d(mid)≠key,所以找不到。

教学步骤四:对各种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1)Key 与d(mid)的大小比较影响i,j 的取值的规律: i 的取值规律:if d(mid)<key then i=mid+1 j 的取值规律:if d(mid)>key then j=mid-1 用分支结构实现。

(2)继续进行重复查找的条件: i ≤j ,用循环结构实现。

教学步骤五:构建对分查找的流程图i jmid(4)d(3) d(2)d(1)ijmid d(4)i,j,midd(10d(9) d(8) d(7) d(6) d(5) d(4) d(3) d(2) d(1) ij mi教学步骤六:对分查找算法的初步程序实现。

教师事先设计好Vb窗体,学生只需要在相应的程序体输入代表算法思想的关键语句。

附主要程序体: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Dim key As Integer, mid As Integer,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key = Val(Text1.Text)i = 1: j = 10Do While i <= jmid = (i + j) \ 2If d(mid) = key ThenText2.Text = "找到了,是第" & mid & "个"Exit SubEnd IfIf d(mid) < key Theni = mid + 1Elsej = mid - 1End IfLoopText2.Text = "找不到"End Sub程序说明:1、获得要查找的数据key的值key = Val(Text1.Text)2、i,j赋初值。

i = 1: j = 103、求mid的值。

mid = (i + j) \ 24、分三种情况,(1)如果key=d(mid),则如果d(mid) = key 那么Text2.Text = "找到了,在第" + Str(mid) + "个"。

(2)如果key>d(mid),那么i=mid+1 否则j=mid+15、重复上述的3,4步,直到i超出j(或者理解为i<=j不成立,所以不能用for next,而要用do while语句)6、如果有找到key,那执行第4步(1)步后应该输出找到的位置后退出程序,如果不退出,说明key没有找到,所以在相应位置要输出“找不到”。

教学步骤七:评价。

评价学生的程序实现情况,并讨论或实践问题:如果是降序序列,该怎么样改动程序?如果序列元素不是10个,而是100个或更多呢?教学步骤八:总结提升。

(1)由于对分查找过程中的每次比较都能使得搜索空间减半,对分查找将不会使用超过log2n次比较来找到目标值。

(2)提升对分查找算法的实际意义:同学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二分查找是多么高效,那不妨设想一下在一个包含一百万个人名的电话簿中找一个名字,二分查找可以让你不超过21次就能找到指定的名字。

如果你能够将世界上所有的人按照姓名排序,那么你可以在35步以内找到任何人。

八、作业:1、以下的三组元素序列能采用对分查找法来查找吗?(1) 19,33,35,53,56,67,78,99(2)53,35,67,78,56,99,33,19(3)99,67,56,45,33,10,9,1,0,-92、设计一个能用对分查找算法思想解决的实际问题。

【参考资料】网络文章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