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

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

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读后感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叶澜
无论是在上海的“新基础教育论校长研修班”的培训中,还是在假期阅读叶澜教授所著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的过程中,这句话引领着我去寻觅、去感受:“新基础教育”到底在追求着什么?
一、“新基础教育”关注人的生命质量
“新基础教育”追求着学生的生命成长。

特别关注课堂中的时空安排、重心下移,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强调形成教学共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同样,正是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注,“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会努力研究学生遇到的发展问题、研究班级内的群体生活质量、研究干部与岗位建设、研究日常的班级活动与班级文化对学生成长的价值。

各种改革策略与方案,体现在价值取向上,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新基础教育”关注着教师的生命成长。

为了让教师感受生命的尊严、享受创造的欢乐。

这句话,已经成为打动众多教师的一句名言。

“新基础教育”关注着校长的生命成长。

期望着校长能面对真实的自己、寻求真实的发展空间、获得真实的自我更新,能将学校改革视为自己的生活过程。

总之,这众多的关注都是面对学校教育的具体场景而言的:对于学生,它关注的不是少数精英,而是“所有”学生;对于教师,它追求的不是个别,而是一个梯队;对于学校,它追求的不是几朵鲜花,而是一个“大草坪”。

二、“新基础教育”立足人的真实的生存状态
如今,对于教育教学,我们经常说: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人为本,但“新基础教育”所立足的“本”,更有着实践形态的支撑,它强调“以人的主动发展为本”。

它的实践,是来自在真实的场景中关注人、研究人,通过实践改革提升人的生命质量。

这是一个清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也许,这正是教育研究中“具体个人”意识的自觉体现。

“新基础教育”在努力研究学生的生存状态。

需要教育者具有清晰的意识与自我意识:当代儿童的成长特征中,哪些是需要保护的,哪些是需要弥补的。

例如,教师会分析本班级学生的主要成长问题,会在反思中谈自己对学生的新认识。

正是面对着真实的学生,我们的学校教育研究与改革,才永远有新问题、新动力、新空间。

“新基础教育”在努力读懂教师。

叶澜老师就曾经说:她一直在努力理解教师,读懂他的教学行为背后的东西。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一种“读”的过程,指导教师才能理解教师,才能发现教学中的亮点,同时抓住问题的症结,并能给出建议效应。

我想,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一种自我意识清晰化的过程。

而只有自我意识清晰化之后,生命的主动发展才可能具有强大而持续的内动力。

三、“新基础教育”通过研究性的改革实践实现人的真实的生命成长
“新基础教育”体现为一种研究性的学校教育改革实践。

它强调发现问题、强调设计或策划、强调实实在在地做、强调反思、调强重建。

也许,这就是研究性的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的内在机理。

“新基础教育”研究,往往从发现问题开始。

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空间”。

生命的成长,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克服自身的不完善性,就是通过发展而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因此,能不能直面一个缺陷的自我和总有不足的现实,能不能有清晰的问题意识,能不能面对问题寻求新的发展,是关系生命能否健康成长的问题。

“新基础教育”非常强调教师的反思,引导教师自觉意识到所存在的问题。

生命的成长,需要成长的资源。

在“新基础教育”看来,课堂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资源。

在班级建设中,日常的班级生活、主题活动、教室文化建设、学生群体、家庭与社区等,都是学生成长的资源。

更根本的是:只要我们直面真实的生存状态,努力发现问题,就总能发现丰富的成长资源,并且在过程中生成更多的资源。

归结起来,“新基础教育”研究所面对的是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问题。

“新基础教育”追求成人,但这种成人是通过成事而实现,在成事中成人,通过成事将成人落在实处。

“新基础教育”所建立的“设计—实践—反思—重建”的行为过程,以及所追求的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实现成事与成人的过程;“新基础教育”所关注的动态生成过程,就是促使人进入真实的成长状态。

总之,“新基础教育”在追求着真实的生命成长。

它关注着生命、唤醒着人的生命意识、更新着人的生存方式,使作为生命体的个人能勇敢地面对生活、自我更新。

掩卷沉思,在震撼、感动、冲击之后,对自己负责的学生工作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开展学生工作。

重心下移到年级组,以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研究。

每个年级根据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出三年发展规划。

学校层面进行指导,开展学期调研、评估、展示交流活动等,促进年级学生工作整体的发展。

在班级建设层面,在原有态势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班级的组织建设----“小干部的轮换”不能只关注能力强的学生,而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即重心下移到每一位学生身上。

班级的文化建设,除继续注重原有的显性层面的文化建设外,要加强对处于中间层面的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的研究。

要把原来的将完成学校任务当作班级建设的本身,转化为对这些活动开展状态中取得的成绩、问题与经验的分析,以及如何更好的更有成效的去做好这些事的策划的调研。

各班级的活动系列化,一直是我校比较成功的做法。

此时,我们要给它注入“魂”—为了学生主动、健康、快乐的发展。

所有的活动的主题应来自学生成长的需要,要有一个“前移后续”的研究。

在活动中还应变“部分学生的策划”为“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所有的生命体主动、健康的发展,满足个体成长的需要。

在班主任队伍发展层面,除了促使他们形成“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等正确的价值观外,还应为他们的发展搭建有效平台—即对他们进行梯队式培养,使每为班主任都有新的参照系,都能得到发展的空间,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从而感受生命的存在和力量,形成生命的自觉!
可能以上的思考是不成熟的,是稚嫩的,但却呈现出我自身生命主动发展的态势。

我想,这就是“新基础教育”特有的魅力所在吧!
回归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
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才能发现学校教育所蕴含的生命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