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
“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剧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是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年。
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甘肃的陇东环县道情音乐高亢激昂,婉转悠扬,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唱腔委婉流畅,情深意长。
挑线操作神韵飘逸,栩栩如生。
抒情曲调尤以"嘛喤"(又称帮腔)最具感染力,每唱至高潮动情处,根据固定格式,主唱领起,全体合声,一腔三折,一唱三叹,气氛浓烈,娓娓动听。
更令人叹服的是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男腔女调、多腔并用,旁无提词,全本贯通。
演唱念做,声情并茂,挑线操作,游刃有余;舞台场面,有条不紊;管弦丝竹,一锤定音。
环县道情皮影全部道具,仅装两只木箱而已,一条毛驴就可以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简便易行,出入方便。
且它演出地点多数在群众居住的冬暖夏凉的黄土窑洞中,在窑洞演出,开门见山,宽敞豁亮,收音聚光,别具风采。
群众形象的称之为"吼塌窖"。
环县世世代代养育着象黄土一样热忱、刚强的环江传人。
他们出生时落在黄土炕头,去世后掩埋在黄土地下,一生中"道情"成了他们大苦大悲中的"大乐"。
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夕阳下的田野里累的筋疲力尽之时,他们会站在沟沿上磨耙上,尽情大吼几句道情,顿时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涤荡,尽扫无存。
高兴时唱激扬的快板,痛苦时吟忧怨哀婉的慢板。
道情唱词多用七字、十字联句,押韵自如,便于识记。
一曲曲唱词简直是一首首多情优美的诗,既哲理自现,又佳句百出,既悠扬婉转,又声韵和谐。
2007年环县道情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也是继甘肃花儿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我省又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
环县皮影,亦称陇东道情、环县道情,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活跃着100多个班底,已被列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0个试点之一”。
甘肃省的地方戏曲品种
陇剧即脱胎于环县皮影。
我国著名的皮影抢救保护者王光普老先生说,虽然河南、陕西、四川、北京、山东等
地都有影人艺术,但环县皮影是保存最完整的,而且较之其他地方的皮影艺术,环县皮影
在造型、染色、乐器、音乐、制作方法、雕刻工艺、民俗特点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
处,而且最为难得的是环县皮影还大量渗透了“古文化”符号。
民俗专家柯杨说,庆阳地区的一些俗语谚语当中也大量的反映了皮影的艺术活动。
环县古称环州。
据考证,道情起源于宋末元初,当时道教的武当派和佛教的少林派,为了反对蒙古族
的统治和外族的入侵,往往三五人手拿渔鼓、简板、木鱼进入瓦肆游说,鼓动人民群众反
抗外族侵略,逐渐产生了早期的“道情”。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环县就有道情皮影戏班活动,清末民初则大盛,形成气候,
覆州盖县至今。
它是地方戏曲中的一种傀儡戏。
以灯光下的"纸亮"为舞台,四五人就可
进行演出。
戏剧中的人物布景、道具俱用优质牛皮精心刻制,着色而成,表面平滑,色彩鲜明,光鲜透亮。
伴奏乐器有二胡、四弦、水梆、渔鼓、简板、笛子、笛呐、唢呐等,统统集中于后台,演唱、挑线者端坐幕后,通过挑线使牛皮影人映透纸亮,同时进行剧中各种角色的
演唱和人物的挑线操作。
环县道情音乐高亢激昂,节奏明快。
唱腔委婉流畅,情深意长。
更令人叹服的是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多腔并用,旁无提词,全本
贯通。
环县皮影全部道具仅装两只木箱而已,一条毛驴就可以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
且它演出地点多数在群众居住的冬暖夏凉的黄土窑洞中,在窑洞演出,开门见山,宽敞豁亮,收音聚光,别具风采。
群众形象地称之为"吼塌窖"。
环县皮影是选用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透明显色,适用性强,经久耐用的优质牛皮制作。
在制作时,巧妙地继承了以"镂空"为主的剪纸手法,先用铁笔将样稿刻画在处理好的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刀具或刻或凿。
线条流畅挺劲,酷似中国画的工笔白描,又如汉石刻一样潇洒精悍。
环县皮影的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热冷色对比强烈,在使用上讲究纯用,极少调和,使投影在亮幕上的影件颜色纯正绚丽。
又加之各种纹样、图案由刀路分开,层次分明。
环县皮影着色后,还要过好最后一关--出水,即熨平,传统的方法是将两块磨合无缝的砖烤热,把影件用湿布衬垫,逐个夹放在两砖之间,一般半小时水就出好了。
皮影出水后刷上清胶或清漆,用以保色,然后装上操作环杆(通常有三根,分别装在胸部和手上),便可以在亮幕上表演了。
环县皮影结构设计也很巧妙,影人按活动部位可以分解为:头、颈至腰为一片,腰至双膝为一片,其下包括脚分为两片,胳膊又分为大胳膊、小胳膊、手三部分。
腕、肘、肩、膝等关节处用线或环联结,形成整体,摆起来十分灵活。
环县皮影人物的造型都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
造型设计时,不仅男女有别,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则相貌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