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答案:B
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 同与______三个阶段。
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 _。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 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有 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一、有效的说服
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
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4、逐步提高要求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 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答案:B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皮亚杰用编成的对偶故事,与儿童谈话来 研究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柯尔伯格则认为对 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推理过程, 他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
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 大约出现在学前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
每个问题都可以作为大题来进行理解和 记忆,并要学会初步运用。
例:简述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
答案要点:有效的态度与品德培养方法包 括: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等。
自我检测:
1、学生李亦操场却没有遇到麻烦,于是他下次也参与进去,
3、同伴群体
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和同伴 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水平
(遵循先他律后自律的循序渐进原则)
例1: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让学生提出所要达 到的态度目标。
(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 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 和稳定化。
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4)步开 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班杜拉经典实验:将3—6岁儿童分成三组:
(1)第一组看“榜样”攻击后并受到表扬奖励;
(2)第二组看“榜样”攻击后并受到批评和惩罚;
(3)第三组看“榜样”攻击后既不奖励也不惩罚。 结果:第一组表现更多攻击行为;第二组最少。这 里,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是非常重要的。
可见,品德教育中,教师、家长要做好示范、榜样 作用。当学生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要给予鼓 励。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识是
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 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 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 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 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 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 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例1: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分为 ______、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惩罚是为了消除学生不良行为再发生的可能。从抑制不良 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 与品德形成的。
(1)改变不良行为,惩罚是有必要的。
(2)惩罚的两种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 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 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活动。
(3)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否则损害学生自尊,或 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
本章有四节内容,评价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中小学生品 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要经
历三个阶段: (一)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二)认同 (三)内化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核心家庭比联合家庭更有利于对孩子的品德培养。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 成。暴力电影、形形色色的不健康镜头,给品德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 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 用。
(一)奖励
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 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 奖励应该及时。外部物质奖励不可滥用。
(二)惩罚
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核心) 2、道德情感(重要组成部分) 3、道德行为(重要标志)
例: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BD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原则;
D道德行为。
2、在品德的心理结构各成分中( A )是个 体品德的核心。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联系: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三、利用群体约定
实践证明: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 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 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 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可按以 下程序操作: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使学生 在思想上认清问题。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 能更令人满意。
例:论述:根据观察学习的有关研究,论述榜样示范 法在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实施要求。
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都证明, 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也 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①提供合适的榜样。应注意榜样的特点,选择 可接近或可信服的榜样。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 望尘莫及。 ②应注意榜样示范行为的呈现方式。言语讲解、 现身说法、媒介示范等。 ③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及时指导鼓励。替代强 化或替代惩罚。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 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 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 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艰巨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 行为的统一。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
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 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模仿学习是指观察者按照别人的言行举止而行动。可分 为直接模仿、直接学习榜样的行为;象征模仿,这是学习传 播媒介显示的榜样行为;还有创造模仿,创造性的模仿榜样 的态度和行为;延迟模仿,学习者在学习以后,过一段时间 再模仿。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命题分析与预测
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 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 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 有。命题侧重考查的知识点大致有:态度与品 德的结构;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柯尔伯格道 德发展阶段;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 德和态度的关系等。考生应将本章作为重点复 习章节准备。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 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
强化不仅包括外部强化,还包括自我强化和替代强 化。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 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 己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4)惩罚要与说服相结合,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 心服口服。
除上述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 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也非常有效。
本章小结:
本章内容较多,而且也非常重要。总共 四大问题。包括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 的一般过程与条件;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方法等。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 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二)态度的结构(认知、情感、行为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