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业国际法

作业国际法

作业国际法(LSY版)
第一讲国际法是什么
1、论证国际法的法律性
答:国际法之所以成为法律,这是因为①国家主权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应受高于国家意志的国际法的拘束。

②世界各国政府毫无例外地承认国际法是对国家有拘束力的法律。

③在国际实践中,遵守国际法是原则,违反国际法是例外。

④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会受到惩处。

2、结合我国实践分析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答: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有不同理论主张:①国内法优于国际法②国际法优于国内法③国际法与国内法各自独立、平等。

我国一般观点:二者可被看成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但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又相互补充。

我国在立法实践中处理国际法的适用问题,可归纳为三种方式:①直接将国际条约的规定或国际习惯规则在国内法加以明确规定。

如1990年我国颁布的《著作权法》就是参照《尼布尔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制定的。

②对国际法的适用问题做出原则性的规定。

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3款,分别对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在我国的使用做出了原则性决定。

③根据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及时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补充或修改,如1995年我国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后,在1992年修改了《专利法》,1993年个修改了《商标法》。

而国际法在国内法上的效力表现又大致归结为以下三点:①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除声明保留以外,在我国具有法律效力。

②在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不一致时,国际条约在国内使用中处于优先地位。

③国际习惯
在我国具有法律效力。

但由于只有在缺乏条约或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方可在国内适用国际习惯,所以,国际习惯仅起补充作用,其效力在国际条约与国内法之下。

综上可知,我国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没有一味信奉国际法优先或国内法优先,在我国,国际法与国内法互相交融,互相补充,自然调整,共同形成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而服务的法律体系。

第二讲国际法上的国家
1、为什么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
答:国家之所以成为国际法的基本主体,主要取决于:
①国家在现代国际法律关系的结构中处于最主要地位和起着最重要的作
用。

②国家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③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国际法的主要调整对象。

2、国家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答:国家的基本权利有:①独立权②平等权③自卫权④管辖权。

3、结合我国驻南使馆被炸,阐述国际法律责任的构成
答: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造成使馆人员严重伤亡,馆舍严重毁坏。

众所周知,根据《维也纳外交公约》和有关国际法准则,驻外使馆是主权国家的代表机构,是这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的延伸,是受到《维也纳外交公约》和有关国际法准则严格保护的。

一国或一个军事集团轰炸一个主权国家的使馆,是外交史上罕见的,粗暴违反国际法准则的野蛮行径。

通过此事件的发生,国际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①该行为违背了该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②该不法行为应当被视为国家行为,国家责任应归咎于该行
为国,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第三讲国际法上的个人
1、国际法上的庇护制度要遵守哪些原则?
答:庇护是指一国对于政治原因而受其本国追诉或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和居留,给以保护,并拒绝将其引渡给另一国的行为。

庇护制度的原则:①国家的庇护权原则。

庇护的法律依据是国家的属地管辖权。

②庇护对象严格限定原则——因政治原因而受本国追诉或迫害的人。

③受庇护人(在庇护者)享有普通外国人待遇的原则。

2、结合我国实际阐述引渡制度
答:引渡是指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辑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清求国审判或处罚的国际司法协助行为。

一国除非受其承担的国际义务的拘束,原则上没有向外国引渡罪犯的义务,因此引渡的法律依据是国际条约或国内法,引渡的原则和规则包括:政治犯不引渡;本国公民不引渡;双重审判制;相同原则以及罪行特定原则。

我国于200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其主要内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外国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引渡合作。

引渡合作,不得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外国之间的引渡,通过外交途径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为指定的进行引渡的联系机关。

办理引渡案件,可以根据情况,对被请求引渡人采取引渡拘留、引渡逮捕或引渡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

3、国际人权宪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国际人权宪章由《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与《公
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组成。

国际人权宪章的主要内容即《世界人权宣言》,其将人权分为四个方面:①公民权利②政治权利③社会和经济权利④文化权利。

第四讲国际海洋法
1、试比较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制度
答: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制度的比较:
(1)两者的范围不同①专属经济区:自领海基线量起宽度不超过200海里的海洋区域。

②大陆架制度:第一,大陆边缘离领海基线不足200海里,则延伸至200海里。

第二,大陆边缘超过领海基线200海里,则最多不能超过350海里。

(2)两者的内容不同:①专属经济区:对整个海域的经济权利。

②大陆架:对海床及底土的经济权利。

2、试述国际海底的法律地位及资源开发制度
答: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国际海底的区域及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区域”向所有国家开放,是为和平目的利用,不加歧视。

“区域”内的活动,应为全人类的利益而进行。

从“区域”内的活动取得的财政及其他经济利益,应在无歧视的基础上在各国间公平分配,分配中应特别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和尚未取得完全独立或其他自治地位的人民的利益和需要。

对于“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开发制度为平等开发制:“区域”的勘探和开发,既可以由管理局企业部进行,也可以由缔约国及其公私企业,包括缔约国的国营企业,或在其担保下具有国籍,或受缔约国或其国民有效控制的自然人和法人,或他们的任何组织,与管理局以协作方式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