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军营文化

军营文化

对加强军营文化建设的辩证思考●陈光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这必然给军营的文化建设带来深刻影响。

如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不断加强军营文化建设,以满足官兵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已成为一个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从辩证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加强军营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土洋”结合。

这里所指的“土”是指传统的、通俗的或大众的文化。

“洋”则是指现代的,同时也包括从国外引鉴而来的,相对高雅的文化。

军营文化应该在肯定、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吸收、引进一些现代文化来补充和丰富自身,即“土洋结合、雅俗共赏”。

我军历来重视文化工作,在过去整个革命历史时期,部队文化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夺取胜利和部队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如:战争年代,军营文化对士气的激励鼓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红军时期,筹措粮食一度成为部队的一桩大事。

朱德总司令带领大家下山挑粮,战士们就编了一首歌谣:“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这首歌在红军中唱开后,大家挑谷的劲头更大了。

长征途中,沿途设立了不少文化宣传、鼓动棚,部队一到就说唱起来,“同志哥,听我说,前面还有10里多,过了10里就宿营,支上钢锅煮青稞。

”在说说唱唱之中加快了行军速度。

大生产运动中,三五九旅留守团直属政治部在《关于生产中政治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活跃的文化娱乐工作,调剂生活,提高生产热忱增强劳动效率。

”此后,歌声、快板伴随着劳动号子在南泥湾荡漾,推动劳动竞赛不断出现新高潮。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师二十八团三连,在豫东战役中撤出战斗后仅剩三个班。

当部队集合于广场时,大家的身上染满了血迹,战士们自发地在一个外号“小广东”的战士指挥下,唱起悲壮的歌来,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近年来,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部队全面建设水平得到提高。

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部队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多彩。

几乎所有的连队都有了卡拉OK机,所有的团队都建立或完善了台球室、游艺室、健身房、旱冰场、闭路电视系统等新兴娱乐设施。

从组织形式上看,也比过去有了较大更新,如“兵写兵,兵演兵”的各种文艺汇演、群众性的卡拉OK大家唱;各种音乐、影视评论、鉴赏会等;体现军人阳刚之气的集体舞和军营“迪斯科”、军乐表演、军地联谊、冰雪雕刻比赛、书画展览、智力测验、知识竞赛、读书演讲等等,充分说明了军营文化在新形势下已经有了新的发展。

但是,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部队的文化建设也还存有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是:一是新颖性不够,一些连队组织活动多少年总是一个“食谱”,一搞就是老套套,如体育活动仅局限于打球、拔河;游艺活动局限于套圈、击鼓传花、钓鱼等传统节目。

由于缺乏时代气息,战士的兴趣不够浓厚。

二是丰富性不够。

据调查,一些连队除节假日安排简单的活动项目走走过场外,平时很少组织活动,当问及一些战士平常都参加些什么文体活动时,他们只能列举出看电视、唱歌、打球等几种。

三是过分追求“新潮”时髦,出现了“曲高和寡”的现象。

有的同志认为,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条件下,军营文化活动不要再搞“锣鼓叮当响,班组小合唱”了,而要多搞一些具有现代特色的活动,过分追求“阳春白雪”。

由于不适合大众口味,许多官兵也不愿参加。

这就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土洋”结合,雅俗共赏,以满足官兵多层次上的需求。

同时,在组织方法上,要注意把集体组织和自由组织结合起来,既注意宏观指导、统筹安排,又要尊重连队和个人意愿,不能简单地靠行政命令组织活动。

比如,除了晚会,文体比赛等大型活动外,其他活动应主要由连队根据本单位实际自行安排,使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多数官兵的意愿。

二、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军地”结合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娱乐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些部队驻地的县城或乡镇,各种文化娱乐场所也在不断更新和增加。

人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有选择地消遣娱乐,消除一天的紧张情绪。

这与一些部队文化生活的单一陈旧,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应该说,这种反差对于加强和改进部队的文化工作,丰富广大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是一种积极的影响和动力。

但有一些同志却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积极影视为松懈官兵意志的“祸水”,片面强调“军队特殊”而盲目排外,搞自我封闭,使部队的文化工作始终在一种低层次上循环,难以满足广大官兵、特别是青年官兵的需求。

在一些单位,常常出现部分官兵因偷偷出入地方娱乐场所而挨批评、受处分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作为部队应怎样在坚持自己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学习、吸收和借鉴地方文化的积极成果,不断充实和完善军营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要加强新形势下的军营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行军营文化的社会化,即坚持“军地”结合:做到珍惜继承传统文化,科学借鉴西方文化,正确融合社会文化。

只有坚持“军地”结合,才能不断满足部队的主体需求,增强军营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首先,部队的主体是青年,求知、求新、求乐、求美又是青年人共同的主要心理特征;其次,部队青年成分复杂,他们来自全国各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再次,部队青年在入伍前绝大多数都涉足过社会文化娱乐场所,入伍后,显然更渴求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以便开发、调整和补充自己的智力结构、知识水平。

针对官兵的这些特点,军营文化绝不可以“闭关锁营”,当今社会文化市场日益繁荣,如果我们部队再一味地去搞“击鼓传花”、“瞎子摸象”等简单乏味的娱乐活动,则势必满足不了官兵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还有可能会失去军营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因此,军营文化必须抓住时机,广泛向社会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地从社会的土壤中和人民群众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军营文化和社会同步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官兵营造一个摧人奋进、鼓舞士气的良好文化氛围,进而增强官兵的训练热情,提高部队战斗力。

三、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动静”结合江主席曾强调指出“教育形式应该多种多样,运用短小精悍的文艺演出,寓教于乐,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形式。

这种形式官兵喜闻乐见,应经常加以运用,特别要多运用于部队基层连队的教育中去”。

江主席这一重要指示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出发,对部队基层文化活动的任务、作用及其特点和优势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深入浅出的论述。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开展文化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娱乐问题,更重要的是发扬”寓教于乐“的优良传统,对广大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单位领导对军营文化不能很好的理解,单纯地把军营文化看作是娱乐,提起军营文化,总认为就是搞一点简单的小节目,让官兵笑一笑、乐一乐就行了,要不就是搞点文体活动,组织官兵打打球、玩玩扑克、唱唱歌等。

九十年代的战士头脑灵活,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知识阅历、欣赏水平也不断增强。

军营文化中单纯的吹、拉、弹、唱已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部队除了要坚持“土洋”结合、“军地”结合外,还应注重挖掘自身优势,搞好“动静”结合,即要充分体现“部队是所大学校”的特点,努力让官兵在“动”中得到启迪,在“静”中学到知识,在“美”中受到熏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略方针的确立,使官兵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夺取未来“战场上”的胜利,还是今后到地方投身于“市场”,都少不了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进而在军营上下日益形成了高涨的求知欲和成才热。

为此,必须认真贯彻军委江主席关于把我军办成大学校的指示,不断在基层文化工作中加大科学文化学习和两用人才培训的比重及力度,努力在提高官兵基本素质,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上有所作为。

并要积极引导官兵拿起手中笔,把自己的身边事写出来,既提高了官兵的写作能力,又有助于部队的管理,在这方面有的单位就做的比较好,象开办“军营知识小广播”“军营之声”“战士的知心人”等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官兵们动笔的积极性,当兵要习武为主,这是确定无疑的。

业余时间写点东西有益于全面发展,又是一条可行的成才之路,也应积极提倡。

虽然部队的创作骨干不见得将来都干文学这一行,但从习作做起,认识社会人生,培养和锻炼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增长知识和才干,也可以为在其它方面成才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近年来,在社会上盛行的高雅文化也开始悄悄步入城市驻军的官兵生活,官兵们在欣赏高雅音乐和文学名著中,提高了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过:“人是按美的规律来塑造的”。

“艺术是最醇的创造。

”艺术教育在陶冶官兵情操,引导官兵对美的追求,启发官兵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官兵和谐全面发展,有着别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官兵缺乏文学、音乐、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应视为素质上的缺憾。

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在呼唤一代全面发展的精兵强将。

全面发展,应包含文化的份量,作为领导首先应转变观念,树立“军队精神文明建设应走在全社会前列”的意识,走出“文化活动就是玩玩乐乐”的误区,坚持“动静”结合,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全面提高官兵的素质。

四、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武”结合人是部队战斗力的首要因素,只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活动,才能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增强部队的战斗力。

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军队官兵的素质,已成为军队战斗力中最重要的因素。

现代军人的素质,应该是“体魄、精神、知识、能力”的综合。

这种综合,便是战斗力中人的因素的全面优化。

在这方面,文化工作可以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这里的关键是要坚持“文武”结合。

所谓“文”,就是充分利用多种形式,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从精神上把干部战士武装起来;并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帮助官兵把知识转化为各种实际能力。

所谓“武”,就是按照“我军永远是一支战斗队”的要求,把文化体育活动充分结合、渗透到部队的军事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去,比如开展军事五项运动,组织田径、军体等活动,或结合各军、兵种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擂台赛”、“大比武”等活动,以使官兵的体魄、作风、体质、意志等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进而提高部队教育训练的质量和干部战士在艰苦环境下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总之,军营文化工作可以为部队全面建设提供智力、体力与精神动力,也就是说“军营文化出战斗力”。

作为部队各级领导干部都应高度重视军营文化建设,以推部队建设水平的全面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