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血药浓度法

中药血药浓度法

中药药动学——血药浓度法在方剂配伍合理性研究中的应用
费金钰赵泽宇
中药药动学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手段,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有效部位、
单味药及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时量-时效关系,
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学科
中药血药浓度法
与化学药物的药动学研究原理方法相似,通过测定中药及复方中一个或几个已知成分在体液中的浓度,使用相关软件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拟合药-时曲线,确定药动学模型,以此来反映中药及复方中成分的体内行为与规律的方法
方剂
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而拟定的治疗处方
方剂组方配伍合理性的研究是关键问题
方剂配伍合理性的研究集中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体外:方剂的煎制过程可能导致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复杂的成分变化
体内:组方药物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等转运环节也会因为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
仅在体外寻求配伍导致的化学物质结构与量的变化难以深入阐明方剂配伍的原理和合理性
血药浓度法:提供科学客观的药动学参数,揭示配伍的合理性,为方剂配伍的优化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吸收速率
血药浓度法
吸收程度 吸收速率 问题与展望
消除速率
01
配伍对吸收速率的影响
一些中药制剂需发挥急救作用,客观要求其有效成分短时间内吸收入血从而发挥疗效如用于治疗心绞痛的复方丹参滴丸和复方丹参片
药动学
生物利用度
丹参三种活性物质:丹酚酸A(SAA)
丹酚酸B(SAB)
迷迭香酸A(RA)
i.v. 丹参提取物
ig.
丹参提取物
ig.
丹参提取物&冰片5, 10, 20, 30, 45, 60, 90, 120, 180,240, 300,360 分钟后
眼球取血
HPLC测定血药浓度
小鼠
迷迭香酸A(RA) 丹酚酸B(SAB) 丹酚酸A(SAA)
•双峰:肝肠循环;多位点吸收
•与冰片配伍后,迷迭香酸和丹酚酸A的达峰浓度增加,丹酚酸B 的第一个达峰时间由原来的 30 min 缩短到 5 min,吸收速率明显加快,并且使得丹酚酸 A、B 的 AUC、t1/2 和 MRT 增加
•可能机制:冰片抑制了 CYP3A 酶的代谢;抑制了 P-糖蛋白的外排
•药动学参数的改变充分说明,在治疗心绞痛方面,丹参与冰片配伍合理,使得复方制剂能够更快、更好地发挥疗效
02
配伍对吸收程度的影响
配伍对吸收程度的影响
方剂配伍后使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程度增加为常见现象,臣药、使药与君药之间体内和体外的相互作用,增加了君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程度,提高了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使组方达到协同作用的目的
君药:芍药臣药:甘草
芍药苷甘草次酸
芍药苷
SD大鼠
0, 5,10, 20, 30, 60, 90, 180, 240,
360 和480分钟
取血
HPLC测定血药浓度
甘草次酸
芍药甘草汤
芍药苷 •与单味药相比,给予芍药甘草汤后大鼠血浆中芍药苷达峰浓度升高2倍,AUC 增加4倍 •甘草次酸的达峰时间提前,达峰浓度增加2倍
•同时两成分均出现半衰期缩短现象
•臣药甘草促进了君药芍药中芍药苷的吸收,提高了其体内浓度
•君药芍药加快了臣药甘草中甘草次酸在体内出现的时间,并增加了其体内的数量
甘草次酸
03
配伍对消除的影响
配伍对消除速率的影响
•消除速率加快:方剂减毒•消除速率减慢:延长药效
消除速率加快
小柴胡汤黄芩根提取液
汉黄芩苷
消除速率加快
SD大鼠
0.083, 0.167, 0.333, 0.5, 1, 2, 4,
6, 8, 10, 12,14, 16 和24 小时
取血
LC-MS测定血药浓度
小柴胡汤
黄芩根提取液
oral
oral
消除速率减慢
天麻素
天麻
消除速率加快
Wistar 大鼠
0.083, 0.167, 0.333, 0.5, 1, 2, 4,
6, 8, 10, 12,14, 16 和24 小时
取血
LC-MS测定血药浓度
低、中、高剂量复方天麻颗粒提取物
天麻提取物(相对剂量同中剂量组)
oral
oral
缺少天麻的阴性对照提取物
oral
05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
存在的问题
指标成分难以确定
指标成分难以检测模型的选择、参数计算与评价
发展
多组分复方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总量统计矩法。

新技术的应用 生物效应法
进一步探究配伍对药动学 改变的内在机制
个体统计矩参数:
零阶矩:AUC,
一阶矩:AUMC,MRT:
二阶矩:VRT,平均驻留时间方差,
总体统计矩参数:
总体统计矩:
零阶矩: ( AUCt) : 根据统计矩的加合性可计算中药复方多成分的总量统计矩
总量一阶矩( MRTt ) : 即为总量平均驻留时间,亦为各成分的总体均值
总量二阶矩(VRTt):能反映中药复方给药后各成分平均驻留时间的分散程度,反映总量
各特征成分血药浓度的集中趋势或分布状态
进行总体的研究
统计矩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甲苷、芍药苷、川芎嗪的药动学参数:
新技术的应用
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 胶束色谱法(MC )
柱切换技术(CS )……
微透析取样方法,实现了在清醒、自由活动的动物体的不同部位取样




生物效应法
寻找合适的评价指标:
如采用内毒素休克大鼠模型, 以血压为指标, 研究参麦注
射液大鼠静脉注射后的体内过程, 推算其消除 t 1/ 2 为
1.2h。

进一步探究配伍对药动学
改变的内在机制
体内酶代谢: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 CYP3 酶及其亚型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
参考文献
1.李嬛, 王文倩, 郭辉,等. 中药药动学——血药浓度法在方剂配伍合理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中草药, 2012, 43(11):2289-2294.
2.Wang W P, Cao Q C, Gao J J, et al.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about Herbaceous compatible sense of
Zuojinwan[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2010.
3.XJ Lai, L Zhang, JS Li, et al. 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 and bioavailability studies of three
salvianolic acid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Salviae miltiorrhizae alone or with synthetical
borneol in rats.[J]. Fitoterapia, 2011, 82(6):883.
4.杨园, 韩凤梅, 杜鹏, 陈勇,复方天麻颗粒中天麻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0, 45 (4): 484?488
5.贺福元,罗杰英,邓凯文 . 中药复方动力学数学模型-总量统计矩法的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
药现代化,2006,9( 6) : 13.
6.Zhenyu Zhua, Liang Zhaob,1, Xiaofan Liu,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s of baicalin and wogonoside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Xiaochaihu Tang and
Radix scutellariae extract to rats,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878 (2010) 2184–2190
7.贺福元,罗杰英 . 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现状及研究方法探讨[J]. 中草药,2005,35( 10) : 1582.
贺福元,邓凯文,刘文龙,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法的实验验证研究,中国中药杂志,第38 卷第2 期
2013 年1 月
Q&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