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四年级习作评改教学有效策略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四年级习作评改教学有效策略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四年级习作评改教学有效策略课例研究报告四年级语文组刘可秀王钦儒潘健健闫雪娇杨珊一、研究课例:人物描写之学写对话二、研究背景《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这段话阐述了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性质与地位。

一直以来,我们在作文指导教学上投入了许多精力,从阅读课堂的有效迁移,到作文指导的条分缕析,甚至课外阅读的资料丰富都形成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但是,对于作文评改的研究却不太重视。

只有加强作文评改的有效策略研究,才能够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习作,不断自我提升,才能够营造“评改提升写作”的氛围,树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正确理念。

三、解决的问题基于培养四年级学生语用能力,提高习作水平,改变习作教学学生写教师批的低效学习现象,探究习作评改课型流程,教给学生习作评改方法,会自改习作作品,又能评改他人作品,不断提高语用能力。

四、课例研究计划与分工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两个月,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3月初)1.选题。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提交研究报告计划书。

3.学习相关理论。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7年4月中旬)(1)第一次磨课讲课(3月15日)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撰写课例初稿。

(2)第二次讲课磨课时间(3月22日)继续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习作评改教学策略并进行二次修改和反思。

(3)第三次讲课磨课时间(3月29日)完善课堂设计,参与教师完成课例研究中的反思与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4月下旬)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例报告。

五、研究过程第一次讲课时间:3月15日地点:四年级六班教学实录片段:环节——明察秋毫出是片段一:(课文《陶罐和铁罐》一文中的对话)“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nuò)弱(ruò)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miè)的语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biàn)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chéng〕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再说……”“住嘴!”铁罐恼(nǎo)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出示片段二(教师改后的······)“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nuò)弱(ruò)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miè)的语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biàn)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chéng〕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再说……”“住嘴!”铁罐恼(nǎo)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两张PPT,一张是分段的,一张是混在一起的。

师:这两张有什么不同?生:疑惑不解师:哪种方式好?生1:第二种方式好生2:第二种好,因为老师改得更加紧凑······(学生没有理解老师意思,以为老师改的就比课文原文好)······问题反思:本环节意在让孩子们形象感受到分段与不分段的区别,分段更加清晰,不分段会显得繁琐、凌乱。

而教师在引导上,问题指向有些不明,所以导致学生在回答上偏离了方向。

建议:1.把两张幻灯片上的内容放到一张上呈现。

2.直接问:这两种呈现方式有什么不同?哪种更清晰?第二次讲课时间:3月22日地点:四年级二班教学实录片段锦上添花片段一:我吓得有点不敢说了,但还是要说:“妈妈,我想学美术。

”“你又想干什么?”妈妈大声说。

我小声说:“你为什么不让我学美术?”可妈妈又大声说:“你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

”我想想也有道理,就闷闷不乐地回到了房间。

师:请同学们自读片段一,发现问题,小组合作修改。

生1:“说”字不丰富生2:无提示语师:你有什么箭囊妙计,可以使句子更加丰富?生3:加动作、加神态生4:加提示语生5:通语气师:非常正确,句子单一、重复我们应对方法:巧妙合适的提示语。

师:锦囊妙计1:加动作。

帮助对话反映人物的内心情绪。

下面请同学们活学活用。

修改片段二和片段三片段二“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说。

片段三爷爷蹲在地上活水泥,我满怀好奇心,迷惑地问他:“爷爷,水泥是怎样造成的呢?”“是水和沙子做成的,它的用处可大了!”爷爷(),满脸夸张的表情,“它可以盖房子,也可以造大楼呢!”生6:年轻人(站起来)说生7:爷爷微笑着师:锦囊妙计2:描神态。

帮助对话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活学活用。

修改片段四和片段五片段四杰克逊大叔(),说:“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您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

”片段五“妈妈,你今天打扮的这么休闲,要去哪儿啊?”妈妈脸上(),就说:“你懂什么呀,你妈妈我要去工地干活。

今天有的工人请假了,所以我不仅要监督,还要帮他干呢。

”我一脸(),说:“那好吧,那你别累着了,要注意安全。

”师:锦囊妙计3:通语气。

帮助对话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等特征。

下面请同学们活学活用。

修改片段六和片段七。

片段六“过来,孩子。

”母亲()把我叫到桌前。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啊!”我()地说。

片段七我()地说:“姥姥,你好些了没?”“我好点了,最近学习怎么样啊?”姥姥()说。

“还可以,姥姥一定要好好休息,多喝水,你一定会好的!”我强忍泪水,不让姥姥担心我。

师:针对上述的3个小锦囊,再次修改片段一。

出现的问题:教师针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尤其是对描写人物的对话,本环节通过片段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的措施,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及时的总结方法,让学生再次进行修改,但本环节存在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落实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修改的方法,但没有落实到位,从而教师并不准确的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的消化或者理解。

另外由于时间限制,学生练习或者修改的时间过于短暂,不利于学生的真正修改!第三次讲课时间:3月29日地点:四年级四班教学实录片段:环节——洞若观火:课件出示提示语不同位置的三个句子:那次婷婷在写字,我不小心动了她一下。

她就说:“你干什么呀!”“我又不是故意的!”她生气地说。

“我动你,”她生气地说,“你愿意啊!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生:提示语的位置不同。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沉思中)生:这样写有变化。

师:是的,提示语在不同的位置能够让文章读起来更流畅,更富变化,避免重复。

课件出示:妈妈对我说:“儿子,你这是在浪费自己的光阴呀!”师:请同学们自己尝试把这个句子的提示语换个位置。

生各自练习换提示语。

师:你知道哪些方法写好说话句?生1:加提示语。

生2:提示语中可以加入动作、神态、语气。

老师相机板书。

课件出示:(1)妈妈对我说:“儿子,你这是在浪费自己的光阴呀!”(2)妈妈摸摸我的头,说:“儿子,你这是在浪费自己的光阴呀!”(3)妈妈摸摸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你这是在浪费自己的光阴呀!”(4)妈妈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温柔地摸摸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你这是在浪费自己的光阴呀!”师: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出现的问题:在这个片段中,老师一共出示了三次不同的例句,而这三次例句没有任何的关联。

第一次例句的呈现,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提示语的位置不同。

第二次例句的呈现是让学生给句子换提示语,而这个环节只让学生自己进行了练习,至于学生会不会,练习的如何,没有任何反馈。

第三次例句的呈现,只是为了感受加入提示语,句子能够生动。

建议:把这三次例句的呈现精简为一次,只呈现一个最简单的说话句子,这个句子直接由老师课堂上随机生成更符合学情。

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把这个说话的句子写好。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进行方法的梳理:可以加入提示语,提示语的位置可以不同。

同时,一定要强调随着提示语的不同,标点的位置也是不同的。

这样,教学有梯度,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同时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六、课例研究收获与不足本次课例研究我们四年级组选的是——习作评改教学策略研究,主讲人是王钦儒,经过三次研究,我们确定了发现问题、寻求策略、学以致用三个环节的上课流程基本成型。

纵观整个研究过程,在作文评改思路上有一定的收获。

一、我们意在激发学生评改的兴趣。

修改作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懒于修改,畏惧修改,更主要的是不会修改。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人物形象的语言对话这一小点为切入口,紧紧围绕“说”词,采用片断对比分析的引路方法,激发学生对修改作文的信心,引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二、我们注重习作评改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是本次习作评改课的重点。

因此,在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围绕方法展开,通过片断分析总结出修改妙计,再根据妙计进行修改练习。

三、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

作文不是千篇一律的,有人喜欢复杂的长句,也有人更想简单明了。

所以,我们的此次评改课的实践以赏析与评改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互相比较与欣赏,进行作文评改妙计的自主选择,并自我展示,充分肯定学生习作的优点,不否定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激发学生自主习作与评改的信心。

存在问题:一、通过这次评改作文的尝试,我们发现,所选内容相对简单,对话描写仅仅是人物描写中的一小部分,训练此问题不足以让学生学会整篇习作的修改和完善。

二、教师更注重修改方法的提炼,而在运用上明显落实不够。

而现实的课堂并不是你教给孩子方法,孩子就能做到,而是通过一定的必要的运用训练才行。

下一步的方向:对症来修改作文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还是难点。

下一步,为了更好地写好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的具体指导。

但矛盾的是,作文评改课不应该是作文指导课,这两者之间应该如何界定与区分,才能保证下一次作文评改课的有效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