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
第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和趋势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也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从广度上讲,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一些部分、一些片段的正确认识,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还有待于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讲,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事物或现象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认识还有待于深化。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认识
认识的阶段
含义
特点
形式
局限性
联系
感性认识
认识的起点、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某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直接性和形象性
感觉、知觉、表象
所反映的仅限于事物的外部形象和表面特征。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有质的区别,但两者并不是互相隔绝,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地统一起来的两种认识形式。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整个认识运动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人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感性之中有理性,理性之中有感性。
①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行为。
②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活动也在发展。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书示自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存在形式不同。由于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的支配的地位,因而,它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比较稳定的、持久的趋势,是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发展趋势,具有确定性。由于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的地位,因而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或暂时性,它或者以这种方式出现,或者以那种方式出现,或者突然出现后又马上消失,具有不稳定性。
的认识能够透过现象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是一种认识、反映,但不是一切认识都是真理;真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反映,错误的认识、反映不是真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正确认识不是真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
是人们借助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间接性和抽象性
概念、判断、推理。
更容易脱离现实
2.认识的辩证过程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①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原因):
②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
(2)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是客观的不等于说真理是不变的,真理的客观性是说其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真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其具体表现是:
第一,现象是表面的,它显露在事物的外部,能为我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是我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第二,现象是事物本质的个别的、生动的、具体的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理解逻辑思维的科学方法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对认识论有了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由于本章与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因此案情境教学法和课堂讨论法等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和宗旨。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性的
首先,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共处于事物发展同一过程中。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其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由于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原因,因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它确定不移地贯彻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由于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次要的和外部的原因,因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的地位,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观念变为现实)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而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注意: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形式,是事物本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态。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忽视假象,也不能被假象所迷惑。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种客观实际条件造成的。假象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但不能把客观存在的假象同主观认识上的错觉混为一谈。
三、正确对待必然和偶然
1.必然性和偶然性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联系,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
第一,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原因不同。事物发展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内部的和外部的、主要的和次要的等等各种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的内在根据。偶然性则不同,它产生于事物的次要的或外部的原因,使事物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3.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启示
第一,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在实践中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正确分析因果联系
1.原因与结果的含义
(1)引起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现象叫做原因,被原因作用而产生的现象或后果叫做结果。
(2)实践的特点
第一,观物质性(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
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②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第二,主观能动性(不是消极、本能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
江苏省职业学校
理论课程教师教案本
(2010 — 2011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名称地质工程
课程名称哲学基础
授课教师高娜
学校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课题序号
授课班级
授课课时
授课形式
授课章节
名称
第三章掌握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
使用教具
教学目标
(1)理解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这条基本原理和实践出真知的理念,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真理及其指导作用
1.真理是客观的(最基本的属性)
(1)真理的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有的认识正确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如人会死、鸟会飞),有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学生要排除这样的认识误区:世界上不存在着绝对真理、终极真理,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真理又具有相对性。
3.用真理指导实践
认识来源于实践,但又对实践有反作用。人们要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就要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要坚持用真理指导实践。主要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经验主义,二、教条主义。
(2)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
①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②原因和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3.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启示
(1)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
(3)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荀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马音”、“欲知山中事,须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问打樵人”等说明认识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可见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