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榆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榆阳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实现西部经济强区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部分“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环境分析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是榆阳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五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按照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榆阳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基础先行、项目支撑、园区引领、民生拉动”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大区、能化工业强区、三产服务优区、文明和谐名区,开创性地实施了“一区六园”,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严峻考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了市委、市政府“五年任务三年完,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要求,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成为榆阳区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为“十二五”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9亿元,是“十五”末的3.2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71.7%,按名义增长计算,年均增长26.2%,人均GDP达到5938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0.2亿元,是“十五”末的12.2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73%,年均增长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4亿元,是“十五”末的5.5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62%,年均增长4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68元,是“十五”末的2.9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25.8%,年均增长2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5元,是“十五”末的2.8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27%,年均增长22.6%。
2008、2009年,连续两年在全省24个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中综合排名第十一位,2010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三,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4.2%。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大力实施“产业化带动”战略,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主导,稳步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
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之比调整为5.5:55.1:39.4,初步形成了以二、三产为主导,第一产业稳步增长的发展格局。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各项“三农”政策,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四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0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3.3亿元,是2005年8.22亿元的2.8倍,年均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5元,较“十五”末净增4224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92元。
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77.3万亩,粮食总产量5.17亿斤。
羊子、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195.5万只、137万头,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玉米种植面积35万亩,薯类种植面积17.9万亩,豆类种植面积11.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3万亩。
建成麻生00示范养猪、寺伙沟四季农业、黄家圪崂平山造田、十八墩搬迁新建、什拉滩专业运输和闹牛海则民居环境等15个新农村示范村。
建成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市级龙头企业14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43个,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257个。
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建设扶贫重点村180个,脱贫人口6万,脱贫率达到81%;新修改造基本农田3.84万亩,新建淤地坝332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5.1平方公里,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80处,解决了18.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已达50%以上;实施农村户用沼气“一池三改”8000口;农机拥有量7.4万台(件),总动力预计达到30万千瓦,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43%,较“十五”末增长5%;率先在全市实施了“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完成了10个乡镇120个行政村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65%的村通油路。
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按照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要求和“园区引领、项目支撑”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大园区承载、大项目带动战略,形成了以资源开采为基础,以资源转化为支柱、以“一区六园”为载体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
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五”末的20家发展到61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20.6亿元,是“十五”末的5.3倍,年均增长39.4%;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十五”末的28.4 %提高至49.3%,达到122.8亿元,是“十五”末的5.6倍,年均增长40.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煤炭2687万吨、甲醇74万吨、原盐21万吨、天然气48亿立方米、焦炭50万吨、发电量22亿度,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
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
塞北、万象、聚能等三个物流中心建成投运;西北最大的榆林汽车贸易中心规划筹建;文化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社区服务、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农家乐”、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持续增加。
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年均增长23.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9.4%。
(三)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一区六园”建设全面推开“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2.7亿元,是“十五”总和的4.4倍,其中区本级完成215亿元,是“十五”总和的4.7倍。
相继建成了800万吨榆树湾、300万吨中能、120万吨薛庙滩煤矿,兖州煤业一期60万吨甲醇,基泰、北郊150兆瓦电厂,同达、三江、煤炭科技、瑞森煤化278万吨兰炭等一大批能化工业企业。
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完成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建成入区道路、信息中心大楼、现代化育苗中心、日光温室等基础项目,引进了雨润150万头生猪、沙鹰140万只蛋鸡等36个项目。
麻黄梁工业园,建成52公里园区路网和9公里输水管网,启动污水处理厂、铁路连接线和天然气管网连接工程,陕煤50万吨煤焦油加氢、东方3.5万台专用汽车、亚泰100万吨水泥等9个项目入园建成。
大河塔化工园,先后上马了60万吨煤制甲醇、220万吨兰炭、20万吨碳酸二甲酯等9个项目。
金鸡滩有色新材料产业园,上马了60万吨铝镁合金、800万吨煤矿等5个项目。
鱼河盐化工园,中盐60万吨盐化项目入园在建。
榆林新能源产业园,完成园区规划编制和评审论证,完成测风、测光等前期工作,华阳、中广核、华电等7家企业达成意向入园。
西红墩化工园,兖矿100万吨煤制油项目入园奠基,500万吨芳烃(MTA)项目意向入园。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坚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改革开放的生命线工程,牢固树立“以大开放促大招商,以大招商促大发展”的理念,立足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参加了西洽会、宁洽会、煤博会、农高会、民商会等大型投资贸易洽谈活动,重点依托“一区六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五年累计签订合同、协议项目39个,引资总额921.7亿元,其中到位资金160多亿元。
兖矿、华电、有色、中盐、华能、雨润等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来区投资创业。
全面完成了34户国有企业改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困扰政府多年的皮革总厂、地毯厂、造纸厂等老大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猛。
“十一五”末,全区中小企业户数达890户,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45户,个体工商户12226户;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7亿元,占到全区GDP的比重达到47%。
(五)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科学编制《榆阳区城镇建设体系规划》和《榆阳区村庄布局规划(2007-2020年)》,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率分别达到100%和50%,规划编制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硬化街道180公里,铺设排水排污管道110公里,道路绿化15.4万平方米,建成商业门市、居民住宅7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31.2平方米。
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43%。
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十一五”末,全区境内共形成铁路总里程110公里,高速公路144公里;建成通乡油路467公里,通村公路985公里;砂砾石路715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65%的村道油路。
五年累计完成国、省、区、乡、村油(水泥)路1859公里,公路密度达26.4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干,国、省道公路为支线,区、乡公路为辅线的四通八达交通网络。
水源供给有效保障。
完成了中营盘水库、石峁水库、河口水库等三座水库和十八墩、塌崖畔等四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先后建成了李家梁、香水供水工程,全区新增供水能力3700万立方米,启动了王圪堵水库供水工程,年总供水量可达1.9亿立方米。
生态植被明显改善。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工程、“千村万户”绿化工程,先后完成植树造林共计166万亩,造林保存面积480万亩,林木(草)覆盖率达到45.4%,位居全市之首。
“创卫”工作圆满完成。
顺利建成省级卫生城市,全面启动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城郊重点镇和国道沿线9个乡镇纳入“双创”榆林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336天。
节能减排深入推进。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改变过去低、粗、小、全的生产模式,对60万吨以下兰炭生产企业和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关停取缔,共关闭“五小”企业17户。
上河电厂、基泰阳光电厂均已建成脱硫设施且运行正常。
建立了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成了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装置。
“十一五”末,全区万元GDP能耗预计下降到2.056吨标准煤,二氧化硫排放量23836吨,化学需氧量排放2900吨,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控制指标。
(六)民生工程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建成全省最大、全国领先的三期71万平方米5656套经济适用住房和4万平方米618套一期廉租房,解决了6000多户居民的住房困难;启动建设了48万平方米四期经济适用住房和二期廉租房,累计可解决10000多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建成国内领先、全省一流的养老服务中心,可提供1600个床位供老年人颐养天年。
启动特殊教育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人力资源市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6个社会事业项目。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累计投入科技“三项费”5000万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各行业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