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视运动及太阳方位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
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
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
最小值;冬至日情况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接受直射之日,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2) 图
900 750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66.50 600 450 300 150 00 春分日
丙丁甲乙 。 (1)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为:___________ 丙丁 (2)在四地中,有极昼现象的是____________ , 乙 正午太阳高度能达900的是_________ ;甲地一年中 13.5小时 最长的昼长为______________ 小时。
3. 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 (1) 变化规律
南半球出现极昼的地方正南方向日出和日落
正 午 太 阳 方 位 的 判 断
日出太阳方位
夏至日 两分日 冬至日
东北 正东 东南
正午太阳 方位 正南 正南 正南
日落太阳方位 西北 正西 西南
40°N 地区两 分两至 日时的 太阳视 运动轨 迹图
知识点小结
1、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2、在一年内,只有二分日全球太阳东升西落 北半球夏半年时,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 南半球夏半年时,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最高时在正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最高时在正北 南北回归线内,太阳有直射、南射和北射 4、 北回归线上,太阳有直射和南射 正 南回归线上,太阳有直射和北射 午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终年南射 时 南回归线以南,太阳终年北射
430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春分日
(3) 总结
极 点:Hmax=23.5 0 回归线:Hmin=43 0 极 圈:Hmax=47
0
几条重要规律
1、子夜太阳高度h=Φ+△-90
0
2、某地正午太阳高度为H,子夜太阳高 度为h,则△=(H+h)/2 3、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度数=H变化的度数
图2为6月22日与l2月22日地球 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 2—3题。
12、读某日北半球A、B两地的太阳高度日变化 示意图,回答(1)-(2)题:
a 250 B 50 2 8 14 20
2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A
oN oN 75 80 (1)A地的纬度为______。B地的纬度为______ 30o ,该日太阳直射 (2)图中数值a的值应为_______ 15oN 。 点的纬度为__________
直射点的平均移动速度8°/月,故太阳直射该地 点的时间大约是夏至日之前和之后一星期左右, 即6月15日和6月29日左右。
图5中,当a,c值相 差20°时,该地的 纬度值为( C )
A.23°N B.63°N C.43.5°N D. 27°N
(2010年浙江)8.读右图,某经线
上有一点M,虚线为过M点地面 垂直线,L1、L2分别是二至日 正午太阳光线。当角α、β之 差小于6°时,M点的纬度范围 是 A A . 3 ° N~ 3° S B.6°N~17.5°N C.3°N~17.5°N或3°S~17.5°S D.17.5°S~23.5°S或17.5°N~23.5°N
夜平分
2:下图是北纬40°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 K、L、M三条曲线为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曲线。读图 回答(1)~(2)题。 (1)图中a、b、c、d分别 表示地平圈上的四个方位, 其中代表南方的是(A ) A.a B. b C.c D.d 2)有关K、L、M所对应的日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K一一天安门广场升旗时刻为一年中最迟 B.L一一江苏白昼时间比北京长 C.M一一此时该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D.L一一长江口外海域盐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由图可知,H=88°时为夏至日;且该地一 年内在夏至日前后有两次太阳直射,说明该地位 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根据公式:
88°=90°- ∣Φ±23°26′∣
88°=90°- (23°26′-Φ) Φ=21°26′N 或根据同一天里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 两地的纬度差计算:
△H= 90°- 88°= 2° ,故△Φ = 2°
读图须知:
1、水平大圆为地平圈,大 圆中心点为观测者所在地; 2、太阳升起的方位为东方 (东北、东南或正东),太 阳落下的地方为西方(西北、 西南或正西),太阳最高位 置为正午太阳,此时,太阳 与观测者的连线和地平面的夹角为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 最低时的高度角为子夜太阳高度角(注意计算公式); 3、太阳视运动路径全程为大圆,其在地平面以上的长度 可反映昼长情况; 4、太阳升起地与正东方的夹角即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 度。
二、太阳方位判读 1:下图为某地某日某时段内的杆影轨迹示意图,O为立杆处,虚线 为杆影,曲线为杆影端点轨迹。据此回答(1)~(3)题。
(1).1~4四个杆影中最接近日出时段的是( A ) A.1 B .2 C.3 D.4 (2).该地可能是下列城市中的( A A.巴黎 B.堪培拉 C.开普敦 ) D.圣地亚哥
3:某年6月22日,“网络天文爱好者协会”的四位会员图 示了各自所在地的太阳视运动状况,四幅图如下,试完成 (1)~(3)题:
1)四位会员所在的纬度,由低到高的正确排序是:D A.丙 甲 乙 丁 B.乙 甲 丁 丙 C .甲 丙 丁 乙 D .甲 乙 丙 丁
(2)对纬度介于甲乙之间的人们来说:( B ) A.正午时,太阳位于人们的北方上中天 B.正午时,太阳位于人们的南方上中天
88°=90°- ∣Φ±23°26′∣
由图可知,H=88°时为夏至日;且该地一 年内在夏至日前后有两次太阳直射,说明该地位 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根据公式:
88°=90°- ∣Φ±23°26′∣
88°=90°- (23°26′-Φ)
由图可知,H=88°时为夏至日;且该地一 年内在夏至日前后有两次太阳直射,说明该地位 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根据公式:
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该日直射点的纬度 同一天,位于直射点同侧的两地: 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两地的纬度差。 同一天,对称于太阳直射点分布的两条纬线 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夏半年,某地在与夏至日对称的两天的正午 太阳高度相等。
夏 至 日 900
春 秋 分 日
冬 至 日
23026‘
900 N 66034’
23026’ 00 23026’
66034’ 900S
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
温带:△Hmax=47o(46o52’) 寒带:△Hmax=23o26’—46o52’ 热带:△Hmax=23o26’—46o52’
5、下表表示甲乙丙丁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和昼夜长短的最大变化值,据表回答问题:
地点 正午太阳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甲 46052’ 3小时 乙 23026’ 0小时 丙 400 24小时 丁 46052’ 24小时
88°=90°- ∣Φ±23°26′∣
88°=90°- (23°26′-Φ) Φ=21°26′N
由图可知,H=88°时为夏至日;且该地一 年内在夏至日前后有两次太阳直射,说明该地位 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根据公式:
88°=90°- ∣Φ±23°26′∣
88°=90°- (23°26′-Φ) Φ=21°26′N 或根据同一天里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 两地的纬度差计算:
日出日落方位的判读
1、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
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日)
正东升
正西落
太阳直射北半球(夏半年)
东北升
西北落
3月21日—9月23日:太阳直射北半球, 未出现极昼极夜的地方均东北方向日出;西 北方向日落。
北半球出现极昼的地方正北方向日出和日落。
太阳直射南半球(冬半年)
东南升
西南落
9月23日—3月2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 未出现极昼极夜的地方均东南方向日出;西 南方向日落。
2.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 B 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D 3.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例:图中曲线中的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88°,求该地的地理纬度,及太阳直射该地点的 时间。 H 90° 88° 60° 30°
H
H
H=900-纬度差 H=900-|Φ δ| 同号用减,异号用加
例:计算长沙(28°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 阳高度。
例:计算长沙(28°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 阳高度。 夏至日:
H=90°- 纬度差
=90°- (28°-23°26 ′) =85°26′
例:计算长沙(28°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 阳高度。
该地纬度与 21°26′N。
例:图中曲线中的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88°,求该地的地理纬度,及太阳直射该地点的 时间。 H 90° 88° 60° 30°
A
0° 12.22 3.21
6.22
日期 9.23 12.22
21°26′
21°26′
夏至
21°26′
夏至
21°26′
该地与北回归线的纬度相差2°,根据太阳
A
0° 12.22 3.21
6.22
日期 9.23 12.22
由图可知,H=88°时为夏至日;且该地一 年内在夏至日前后有两次太阳直射,说明该地位 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根据公式:
由图可知,H=88°时为夏至日;且该地一 年内在夏至日前后有两次太阳直射,说明该地位 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根据公式:
冬至日:
H=90°- 纬度差
=90°- (28°+23°26 ′)
=38°34′
例:计算长沙(28°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 阳高度。
春分和秋分日:
H=90°- 纬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