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谈及会谈技巧(倾听)1 会谈中的一般问题2 会谈中的非言语交流3 倾听技巧4 影响技巧第一节会谈的一般问题一. 会谈及其作用咨询会谈基本上是通过咨访双方的信息交流来对彼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的。
1.会谈的性质2.信息的传递形式作为咨询师,我们在会谈中所做的应该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是接收、理解当事人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一方面是作出反应,即发出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
二、交换信息的会谈与帮助性的会谈三、会谈中的互动与信息加工1.会谈中的互动相倚性是指在交流中,一方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方的行为,依赖于对方的所说所做。
互动中存在着不同的相倚:假相倚、非对称相倚、反应性相倚和彼此相倚。
江光荣(2005)认为,互动内容分出内容(事实-情感)、个人性(非个人化-个人化)、时间(过去-现在)。
鲍威尔(Powell)认为,互动交流可以大致分为五个层次,一般性的会谈、陈述事实的交流、分享个人的想法和判断、分享感觉、交流的高峰2.会谈中的信息加工过程类化:人在认识别人时,容易犯这样一类错误:在了解到对方的部分特点后,就把对方归入某一类人之中,把自己脑子里有关这类人的原型加到对方身上,认为对方也有原型所具有种种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来展开跟对方的互动。
投射:投射是指人无意识地把自己的个人特性加在对方身上,认为对方也有这些特性。
幻相关:由于知觉者的期待作用,将两件并无关联的事知觉为有关联。
选择性知觉:莱维特(H.Leavitt)指出,人们倾向于知觉到那些符合自身需要的事物,忽视干扰性事物,但对确实有威胁的事物也投入全部的注意。
二、主要的非言语行为线索1.面部表情2.形体动作3.声音特征4.空间距离及相对角度5.沉默三.对非言语行为做反应帕森斯提出对当事人的非言语行为做反应的五种方式(Passons,1975):1)确定其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之间是否一致;2)对言语与非言语之间的不一致之处,要留心或做出反应;3)当当事人沉默不语时,要留心或做反应。
4)通过聚集于当事人的非言语行为,来改变会谈的焦点。
5)留心当事人在一次会谈前后或在一段时间以来非言语行为上的变化。
第三节倾听当事人一.倾听当事人的故事,倾听当事人讲故事的方式二.咨询师在倾听中的态度和状态1.倾听时基本的身心状态2.愿意倾听的态度有些原因可能会造成我们对当事人听不进去,没有听见,或者误听错听。
1)咨询师人格方面2)价值和动机方面3)客观方面的三、反应性倾听反应性倾听:接受当事人语言的和非言语的信息,不仅注意外显的内容,更把握到说者内隐的思想和感受。
其要领在于两点:识别出当事人所表达的关键信息;把这种了解以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到当事人。
第四节会谈技巧一.倾听技巧1.探询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2.鼓励3.澄清:就是当当事人陈述中的模糊、意思不明确的地方,或隐含而又意义不清楚的表达,要求当事人做出进一步的说明、解释或补充。
4.释意:是将当事人表达的意思,经过咨询师的理解后,再反馈给当事人5.情感反映目的:1)促进当事人对自己情绪和感受的注意和探索,尤其是那些从来未曾表达过或被注意过的情绪,这是有治疗作用的。
2)促进当事人产生被理解的感受,进而促进与咨询师的交流;3)有助于当事人管理自己的情绪;4)当当事人表达出对咨询师的负面情绪时,情感反映有助于咨询师避免使用防卫有助减弱当事人的负面情绪;5)有助于当事人准确地对其情绪进行表征。
情感反映的要领和步骤:1)体认和知觉;2)反馈性描述;3)检查和判断。
6.概述概述:就是把当事人的口语叙述、情绪感受和行为进行分析综合,以整理过的形式向当事人表述出来。
布拉默提出作出概述要注意以下几点:1)当当事人谈话时留心各种主题和情绪性表现;2)把关键性的观点、情感和基本意思加以综合,用概括的语句表述出来。
3)不要增添新的东西。
4)确定是否需要作出概述,或者请当事人自己来概述。
倾听的关键不评价、不指责、不建议二、影响性技巧1.解释就是咨询师依据某一理论构架或个人经验,对当事人的问题、困扰作出合理化的说明,从而使得当事人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自己的问题。
2.指导就是直截了当地指示当事人做什么和说什么,或者如何做和如何说。
3.劝告与提供信息就是对当事人关心的问题提出建议,给予指导性或参考性的信息,以帮助当事人思考其问题,作出决策。
4.自我表露此技术的使用要考虑一些重要的规则。
1)咨询师要意识到自己的动机。
2)要考虑自我表露的时机。
3)要考虑自我表露的深度。
4)自我表露的多少5)自我表露的性质。
5.反馈就是表达你对当事人面临的问题的种种看法。
6.逻辑推论是指咨询师根据当事人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运用逻辑推理的规则,引导当事人认识其思维和行动可能得到的结果。
7.质对技术是当咨询者发现当事人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不一致、逃避面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语言行为前后矛盾、不知道善用资源、未觉察自己的限制等行为时,指出当事人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协助当事人对自己、对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
使用质对技术的四点注意事项:1)质对应该在高级准确同感的基础上进行,咨询者应该明确当事人的矛盾,否则质对可能无效或具有破坏性。
2)质对应该是尝试性的,在咨询初期尤其应该如此。
3)质对必须以建立一定程度的咨询关系为前提。
4)质对应该以逐步接近的方式进行,即逐渐接近要害性的矛盾,而不是一开始就直奔主题。
精神分析疗法第一节概观一.精神分析的历史与现状二.精神分析疗法的特点1.治疗目标:缓解症状与改变人格2.病人的选择:歇斯底里、强迫症、焦虑症和恐怖症3.治疗时间:长第二节基本理论一.意识-无意识理论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无意识(unconsciousness)这个述评有两重含义:一是描述性的,指一些潜伏、无法被察觉的思想或观念,一是指无意识领域中的这些观念、欲望的动态活动。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一种结构、内容、动作三位一体的人格理论。
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
1)本我,从本我的心理内容看,它包含了个体的一切原始的冲动和本能欲望,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欲望和攻击欲望。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2)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
它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要求而形成的。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自我理想和良心。
自我理想是在儿童看来父母以为完美的人的形象,简言之就是儿童心目中的完人。
自我理想来自儿童从父母处获得奖赏的经验,儿童的某些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赞赏,这种经验内化后就构成了自我理想。
良心则是儿童受惩罚经验的结果。
3)自我。
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自我产生于儿童与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
它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感知外部世界的存在,反映外部世界的事件、特点、要求。
此外,它也感受产生于心灵内部的刺激。
自我周旋于三个主人之间:超我、本我、现实,它只能根据¡°现实原则¡±行事,即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
三.人格发展理论儿童追求快感的欲望与父母满足这些欲望的情况的相互作用就对儿童人格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这是心理-性欲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基本关系。
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2-3岁)3)俄狄浦斯期(3-5岁)4)潜伏期(5、6岁到青春期)5)生殖器期(发生在青春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四.心理障碍的本质弗洛伊德研究的主要心理障碍是神经症。
他把神经症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所谓现实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和忧郁症;另一类是所谓精神神经症,主要包括歇斯底里、强迫症和恐怖症。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欲望(里比多)要求满足、要求表现出来。
但由于现实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和宣泄,可引起里比多退行。
如果病人在幼儿期的发展不顺利,在口唇、肛门或生殖崇拜阶段发生了固着,里比多便容易退行到发生固着的阶段,以那个阶段(口唇工、肛门或生殖器阶段)儿童性欲的表现形式出现,这便是成人心理障碍的发生原因。
神经症症状乃是自我与本能欲望相冲突的妥协,或者是说是这种妥协的产物。
它一方面使自我减轻了焦虑,一方面部分地、虚伪地满足了本能欲望。
五.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防止自我被压垮。
自我防御机制不是病态的,它是正常的行为,具有适应性价值。
这种适应性价值使它们不致成为使个体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
防御方式的选择依赖于个体的发展程度和焦虑程度。
防御机制有两个共性:1)它们不是否认就是歪曲现实;2)它们是在无意识的水平上动作的。
1)压抑。
压抑是弗洛伊德学说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是很多其他自我防御和神经障碍的基础。
意思是把危险或痛苦的想法或感觉从意识中排除出去。
弗洛伊德把压抑解释为在不知不觉中从意识中移去某些事情。
他认为很多五六岁以前的痛苦事都被隐藏起来,但这些事仍会且正在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
2)否认。
与压抑的防御角色相似,但它一般在前意识和意识的水平上运作。
否认现实也许是所有自我防御机制中最简单的,是一种扭曲个体思想、感觉的方法,或是在创作情景中的感知。
包括通过对危险现实的视而不见来反抗焦虑。
3)反向作用。
个体通过积极的表达相反的冲动来抵抗危险刺激。
之所以人们会通过有意识发展一些直接反对烦恼欲望的态度和行为,是因为如果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方方面面,他们就必须面对由此而引起的焦虑。
人们通常会用爱来隐藏恨,满怀消极反应却表现出非常好的样子,或用残酷的面具遮盖自己的善意。
4)投射。
包括将自己无法接受的欲望和冲动归与他人。
贪欲、攻击或是其他冲动似乎是别人的,不是我的。
5)替代作用。
一种处理焦虑的方式,通过把危险物体换成一个更安全的目标来卸下冲动。
替代作用包括在原目标物或人得不到时将精力转移到另外一个人或物体上,比如,一个人窝囊受了老板的气,他回家后可能把敌意都转嫁到孩子们身上。
6)合理化。
有些人会想出一些好的理由,来安抚受伤和自我。
合理化使某种行为正当化,还可以帮助平复随打击而来的失望。
当人们没有得到他们申请的职位时,他们会想一些合乎逻辑的理由,如自己做得不够出色。
有时他们还会使自己相信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那个职位。
7)升华。
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升华包括把性驱力和攻击驱力转移到别的渠道,那些个体通常是被社会接受的甚至是被人钦佩的。
比如,攻击冲动可以转化为运动行为,这样个体就找到一种表达攻击感受的途径,而且还会受到称赞。
8)倒退。
倒退包括回到要求较少的发展早期阶段。
个体在面对严重的压力或挑战时,常谋略用不成熟的或者是不合适的行为来处理他们的焦虑。
比如,在学校打了架的孩子会表现出婴儿斯的行为,如哭泣、过分的依赖、吃手指、躲藏、或腻着老师。
9)内投。
此机制即是把别人的价值和标准吸收到自己身上,比如,在集中营里,有些办犯通过接受侵略者的价值观,与侵略者认同来处理那压倒性的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内投也有积极的形式,如将父母的价值观和特质,以及治疗师价值观内投(假设那不仅仅是不加鉴别的接受)10)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