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排查
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 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能量意外 释放理论认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 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
1.3.2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中是按照在生产过程中可
能导致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性质进行分类,分四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
五、城轨危险源的主要类别
危险源的主要类别有:物理性危险源、化学性危险源、生物性危险源、心理或生 理性危险源、行为性危险源、其他危险源六个方面.
物理性危 险源
心理或生 理性危险
源
化学性危 险源
生物性危 险源
主要 类别
行为性危 险源
其他危险 源
第四章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
第四章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
新入职员工安全知识培训教材
安全监察部
2018年6月
第四章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
第四章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
目录
第一节
危险源的辨识
第二节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危险源的 控制
第三节
隐患排查. 治理
第四章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
第一节 危险源的辨识
一、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1.1危险源: 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 28001-2011中的第 3.6定义是,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 (2)权重与打分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选择几个评价因子,用公 式算得到。
• (3)民意测验法。对广泛调查表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 (4)是非判断法。给出明确的标准,直接判断。 • (5)事故树或事件树分析法。
第四章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
事故树分析法:是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顶上事件)开始, 层层分析其发生原因,直到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底事件)为止。 这些底事件又称为基本事件,它们的数据已知或者已经有统计或 实验的结果。
事件树分析法:是安全系统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归纳推理分析方法, 起源于决策树分析(简称DTA),它是一种按事故发展的时间顺序 由初始事件开始推论可能的后果,从而进行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这种方法将系统可能发生的某种事故与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 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一种称为事件树的树形图表示,通过对事件树 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确定安全对策 提供可靠依据,以达到预测事故发生的目的。目前,事件树分析 法已从宇航、核产业进入到一般电力、化工、机械、交通等领域, 它可以进行故障诊断、分析系统的薄弱环节,指导系统的安全运 行,实现系统的优化设计等等。
第四章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
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危险源的识别
• 城市轨道交通危险源识别涉及员工的健康与安全、行车安全、设备安全、消 防安全、交通安全、乘客及相关方安全、财产损失和列车延误等范畴。
• (1)危险源识别范围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覆盖范围内工作区域及其他相关范 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员、设施等(保护区)。
第四章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
第四章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
第二节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危险源的控制
• 一、风险评价
• 对已识别出的危险源,通常采用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类评价。风险评价 的方法一般有下列车几种:
• (1)专家讨论与比较。由专业人员对控制水平进行判断,并分析确定,一 般需考虑专业性及倾向性。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
有的能量越多,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
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
越严重。相反,第一类危险源处于低
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
能量状态时比较安全。
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危险
(2)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约束、 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 安全因素,包括人、物、环境3个方 面的问题。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 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危险源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第四章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
1.3危险源的分类
1.3.1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是灾难性的,
③由于外部的原因(如天气)导致的非 不可控制的情况,如
常规状态,如启动、关闭、试车、停车、 火灾、爆炸、严重的
清洗、维修、保养等。
泄漏、碰撞及事故。
第四章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
三、 辨识危险源的步骤
(1)识别准备。确定具体工作分工,收集识别范围内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列出识 别范围内的活动或流程涉及的所有方面。
1.2重大危险源: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对危险 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定义是:长期的或临时的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 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位。
另《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第一百一十二条:危险物品,是指易燃 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
(2)分类识别危险源。从厂址、厂区平面布局、建(构)筑物、生产工艺过程、 生产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及管理措施6个方面进行分类识别。
(3)划分识别单元。识别单元式分类识别危险源的细化,可以按照工艺、设备、 物料、过程来细化;同类的过程或设备可以划为一类识别对象;识别对象不宜过粗 或过细。
(4)危险源的识别。先找出可能的事故伤害方式,再找出其原因。 (5)填写危险源登记表。
理因素”。
第四章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
二、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危险源的辨识中,应关注以下3种状态。
常规状态
正常生产过程中的 危险源的存在方式。
非常规状态
潜在的紧急情况
非常规状态可以分成以下3种情况:
潜在的紧急情况包括
①易于常规、周期性的或临时性的作业、 以下2种情况:
活动。
①往往不可预见其后
②偶尔出现、频率不固定,但可预计出 果的情况。
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存在
(3)两类危险源的关系 第一类危险源是
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
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发生的
物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
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
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作为第
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一类危险源来处理。第一类危险源具
• (2)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及其他活动情况,可分成以下类别: • ①按地点划分:轨道交通沿线各车站、车辆段、控制中心大楼、办公楼等。 • ②按活动划分:常规活动、非常规活动、潜在紧急情况。各活动包含的主要
内容见表4-1。
第四章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
城轨危险源识别活动的主要内容 表4-1
第四章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