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见解

关于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见解

关于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见解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纳入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通过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从实践和法律的角度,分析研究国际贸易的有关法律法规,国际货物买卖过程的各种实际运作,总结进出口贸易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外语培养等方面阐述目前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改革建议独立学院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简介
国际贸易实务,也称为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货物买卖过程中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也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专业基础课程。

它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国际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加强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风险防范和实际外贸操作能力,有利于了解整个国际市场的形势,以便掌握从事国际贸易的“生意经”,做到与国际接轨。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三本院校的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怎么能有更好
的竞争优势呢?这也是我们相关任课老师要思考的问题。

入世后,对外贸易人才市场更加需要一些动手能力强,口语较好的学生,而我国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动手和口语方面与社会
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在教学环节和口语训练存在不足,就如何学好《国际贸易实务》这一课程,提出了相关改革构想。

在教学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学生普遍来讲底子薄,基础弱,学习主动性不强,英语总体水平不高。

(二)部分课程设计不合理。

公共基础课比重过大,使得学生没有充裕时间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更加偏重与理论教学,缺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实验课程所占比重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收到限制。

(三)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应随着当前国内外经济贸易发展而不断更新换代的。

当前我国独立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的问题,教学内容跟不上国际市场变化的步伐。

在教学的过程在,很多教师往往也是纸上谈兵,很难理论与实际想结合,这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学生学与致用。

(四)理论难以结合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体现在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都是在校内完成,然而国际贸易专业的
本身是门涉外性很强,应用性及实务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要懂得理论结合实际,把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商务环境中独当一面。

笔者曾从事过进出口业务,接触了许多多久贸易专业实习生或毕业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较扎实,只是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对于信用证的分析,制单结汇、贸易术语的选用、报关备用,整个业务过程的把握,风险防范意识都明显不足,而恰恰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比较看重基本的实际操作能力,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对于学生在外贸行业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目前,各大院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急需改变。

(五)课堂互动较少
教学方式单一,往往采取的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方式,学生被动灌输知识,主观能动性不强,吸收知识不主动,教与学互动较少,课堂沉闷。

(六)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经验不足不仅仅存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当中,部分专业教师也缺乏相关外贸实践经验,与实际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教学。

许多老师毕业之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好,可是往往也只是纸上谈兵较多,在实践环节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在授课时,学生理解的效果不太理想,而有过相关经验的老师可以通过些简单的案例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及策略
(一)充实课堂。

从课堂抓起,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消化和吸收,把实践技能的培养“请进”课堂,定期邀请有相关外贸工作经验的外贸专家,外销员,跟单员进入课堂为学生讲学,传授相关的国际商务知识,外销技巧以及报关的基本流程,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的过程遇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

(二)案例教学。

实践证明,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能引用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并进行案例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采用案例分析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深刻体会和灵活应用。

该课程涉及到各国的法律、贸易合同、贸易程序、内容枯燥,学生学起来比较沉闷。

通过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并从中总结一些带有规律的经验和教学,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实践能力,教师在准备案例的同时,需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也加强了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案例分析当中,学生能从案例中巩固理论知识,也能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取得很好的成效。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各种信息都能从网上获取,现在各大高校的教学手段多是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
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在实际开展外贸业务过程中所碰到的单据、票据,必要时加以视频讲解。

比如:信用证、汇票、海运提单.....普通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让一份信用证真实出现在同学们面前,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对教学难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安排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单凭课堂上的学习,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如能提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会取得很好的成效。

适当安排实训课,实训过程中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自己动手填写单据,通过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了整个外贸业务的流程。

还可以与些进出口公司、出口加工区、银行等企业联系,组织学生实地进行参观,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外贸业务实际操作的理解。

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上岗之前具有较好的业务水准。

四、总结
加入wto后,我国迫切需要培养处一批具有较强国际意识,熟悉国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外贸人才。

如何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外贸人才,是各高校外贸专业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

总而言之,国际贸易理论实务是门涉外性较强、综合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现代化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才能为迎合市场的需求,为学生将来走出社会踏上
外贸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新.对《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32)
[2]王涛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复合创
行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9)
[3]胥丽娜.《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0(06)
[4]徐振宇.论改进国际贸易课教学方法[j].当代经济.2010(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