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A欧洲源流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B美国源流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
《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2)英国文化研究派(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
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2.决定样本或普查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柠播起什么作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传播一词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并非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 有传播。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耍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因为信息的传播必须经过符号化,就有编码和解码这两个符号化的过程。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模式:(1)单向传播模式:主要有拉斯韦尔的“五W 模式”: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
WHO-SAY WIIAT -> IN WHICH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 0对单向传播模式的简评:抓住了传播的主要方面,缺点是:使复杂的人类传播简单化,不适用于人际传播, 忽略了受众的反馈活动,过分强调信息的劝服性。
(2)双向传播模式主要包括维纳的“信息控制模式”,奥斯古徳的“双行为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徳弗勒的“环形 模式”(明确提出反馈的要素、坏节和渠道)。
简评:这类模式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双向性和复杂性,但仍有理想化、简单化的倾向,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 人类的全部传播现彖。
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三功能说”:3、监测环境;b 、社会协调;c 、传承遗产。
传播学者查尔斯•赖特“四功能说”:纸监测环境;b 、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作用;c 、大众传 播的社会化功能;d^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施拉姆:传播的经济功能4. 建构类别5. 制作编码表监视(收隼情植} 内容分方⑶能通(4)非/胡调「解释情报匚制定、 内容分启传播和执行政策) ⑴对内 (2)对暗社会遗产、粽律和习俗师 传播:JI 传递 的运行。
传播的员 是希望Z传播的茱经济功隔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 会前信息 解秤这种信息,制定经济 政策;活跌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冇为 一股社会功能 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倍息;接受或拒键它们 协调公众的了燃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 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 范和作用的规定统 娱乐〔消逍活动.機脫工作 的和现实冋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拉扎斯费尔德和R •默顿:传播的负功能:麻醉精神一一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却还沾沾自喜地误以为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②新闻传播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念、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新闻敏感③专门从事新闻工作并以此谋生;④从事新闻工作有一定的职业标准和新闻组织,拥有同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员同等的社会地位。
职业传播者的权利和责任:一般权利:指的是普通公民都享有的传播权利,如言论自由权、出版权、著作权、通信自由权等。
专业权利:指釆访权、报道权、批评权、专业保密权、安全保护权责任:契约性责任、社会性责任、法规性责任、国际性责任“守门人”理论(“把关人”):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美国学者怀特将之整理成理论并将其纳入新闻媒介生产信息的内部控制制度之中。
四种传播制度理论:极权主义理论:即权威主义,关键词为“服从” “检查”“法律制裁”“对当权者负责” 自由主义理论:“观点的自由市场”,关键词为“出版自由”“批评”“观点与谬课同样得到传播” 社会责任理论:对自由主义的一种修正,强调“责任和义务” 民主参与理论:受众参与理论。
“为民众开放”“任何人”“合乎社会理想”世界上没有不受控制和约束的新闻自由,媒介最终只是某种权势的代言人而已。
媒介的新闻自由受到各种关系形式的制约,如官方形式、商业形式、利益形式、非正式形式等。
大众传播是传播机构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大众传达一定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
具有大众传媒提供的产品具有商品和文化的双重属性。
的特点。
电视、原子能与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德国社会学家W. 林格斯语)电视带来了宏大的社会景观。
印刷媒介的特征:第一,携带方便,可以反复阅读。
第二,适合传播信息容量较大的内容。
第三,获取成本相对低廉,尤以报纸为最。
第四,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
电子媒介的特征:第一,传播速度比较快、时效性比较强。
第二,生动形象,能营造出真实感与现场感。
第三,受众的参与度。
第四,信息往往稍纵即逝、不易保存。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不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这种加工具有隐蔽性.麦氏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观点,并非微观考察的结果,而是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之后的概括。
(2)“媒介即人的延伸”,指的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
(3)“冷媒介”与“热媒介”:“冷媒介”传递的信息通常不明确、需要受众付出较多的想象努力,受众的参与程度比较高。
相对于“冷媒介”,“热媒介”则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受众无须过多的参与即可获得。
麦克卢汉把照片、书籍、报纸、无声电影、广播等媒介归入“热媒介”,而将电视、漫画与有声电影等归入“冷媒介”。
简评:优点:前瞻性、技术决定论、地球村预言缺点:忽视传播活动的社会性,著述缺乏规范性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1)新闻信息的客观屈性:真实性、及时性以及新意;(2 )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屮的市场标准制约,如新闻价值符号学的两位著名人物:皮尔斯模式:符号二物理形式+精神上的概念索绪尔模式: < 普通氓•言学教程 > 符号=符号具+符号义或符号+能指+所指两种模式辨析:1 •异:索绪尔关注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系谱轴与毗邻轴);皮尔斯更关心的是符号与指涉物之间的关系.2.同:都关心并重视从符号、人和物体的三角关系里发现“意义”.1.现场符码与再现符码2.精致符码与通俗符码3.广播符码与窄播符码“符号”含有两个层次的意义:(1 )明示义:一般常识,符号明显的意义,是第一层次意义;(2 )隐含义:第二层次,是符号意义产制的主要方式之一.神话:是一种文化思考事物的方式,一种概念化事物、理解事物的方式,是一连串相关概念.理解意识形态:(1)马克思:意识形态是一种假意识.(2)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与马克思一脉相承,在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更加完善)(3)安东尼奥•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受众: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是对读者、听众与观众三者的统称。
其特点:广泛性、流动性、集被动性与能动性于一身。
受众理论研究:(1)过程学派的受众理论以霍夫兰、德福勒的个人差异论、赖利的社会分类论以及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社会关系论为代表。
(2)使用与满足理论它的核心前提是:当受众阅读、收看或收听大众传播的内容时,他们Z前已先有使用媒介的需求;具体阅读报刊或收看电视,都只不过是满足先前的需求而已。
积极主动的受众观:以领导文化批判理论运动著称的斯图亚特•霍尔与研究健将约翰・费斯克、大卫•莫利等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将受众置于传播活动中的主动地位。
文化研究学派强调受众解读文本的主动性以及文本意义的多重性,以受众参与意义制造来强调受众对抗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性,因而具有一种乐观主义倾向。
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消极悲观.受众分层的问题:1•作为公众的受众无论是公共广播还是商业广播都必须建立在一种”公共信托”的模式下被委以重任:维系积极的公共领域的社会责任.2.作为市场的受众把实际的和潜在的消费者受众看作一个市场.最大的受众阶层:过量供应;小众的受众阶层:供应不足3.作为商品的受众将受众视为供一个市场销售而创造出来的产品.如:电视产品的报价通常以每千人成本计算;4.作为受害者的受众媒介批评家指控媒介工业给个人和社会带來的总体上是伤害,尤其是儿童.反馈:反映从受传者送回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告诉传播者关于其信息是怎样被接收了。
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