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思考
——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一丝体会
学号:姓名:班级:班
书名:《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作者:凌志军
内容简介:正如序言所说,“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
这本书讲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
他们并不非都拥有一个比我们更加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太多不同。
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凭着他们对教育的看法与众不同!30 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那就是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
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那些能够走向成功的学生被概括为E学生:即enjoy(快乐地学)、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正文:
书中那帮被称作“微软小子”的人的成长故事,其实我总觉得离我们有些遥远,他们的学习经历几乎都非比寻常:有的是少年班,有的是小时候就出国留学,还有就是清华、北大的等等。
我看的时候也是一边感叹,一边钦佩,一边不时想到自己的曾经,好像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离我们非常遥远。
仔细回味这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确实是一个很有味道的句子,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的理念。
因为在中国毕竟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里,要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很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的。
如果不去细细品读,或许我们真难以苟同。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他们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
思考他们的历程,想想自己,真的不是只凭意气去争执就好掩盖过去的事实。
很清楚的记得有一章节讲的就是自信。
自信自己是最聪明的才能跟好的走下去。
是啊,人这一辈子总是想证明一点什么。
证明什么呢?有时候你自己也不是真的很清楚。
之前,我特别在意的是“考试第一名”,要在每一次竞争中打败所有人。
小时候在乡下,就是打败乡下人,后来到了城里,就想打败城里人。
想成为最牛的让家里人骄傲,邻里乡亲羡慕的人。
只是这样取得的自信总有种底气不足的感觉。
我开始想什么样的自信才是有底气的?或许就是书上所说的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吧。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自己的价值是什么,又该怎么去实现它。
回想过去这些年来的自己,实在有点不堪回首。
如果说我的童年时期还是一个有梦想,有些自信的人的话,那么这之前的近十年的时间里我都处于一种狭隘的自信与自卑的夹层中。
童年的那段日子,由于自幼家中不甚宽裕,也一直很内向,生活上自是不敢奢求什么,也很懂事不去要求,有什么都埋在心里。
上学比较晚,但成绩一直比较好,或许这是因为我有两个成绩很好的姐姐的缘故吧,就像书中他们所说的起步点吧。
我爸爸曾短暂的做过教师,但他从没有管过我、教过我什么。
那时候我玩的很开心,有时候作业都完不成,字写得不像他那么好,他从来都不会批评我。
只是我做错事的时候他才会语重心长的给我讲一大堆。
现在想想,直到现在我一直很独立,也得感谢他的“不管不顾”。
小的时候一直是邻里乡亲的小孩们的榜样,别人都问爸妈怎么管教的,爸妈总是付之一笑:“俺都忙的跟上昂,哪有时间管他们”。
自豪,骄傲吧,那是就一直这个状态,然后觉得做什么事都很顺手
顺心,也不得不说保持一种向上的心态很重要。
我那时的认识就是有个好成绩,众人口中的好孩子,这样就可以让家人高兴,就是我的价值所在。
只是我没想过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也注定我还是现在的我吧,只不过一直是个传统的好孩子罢了。
之后的日子里出现了许多变故,有生死别离,有各种长大的苦恼,有失败的体会,性格内向的我也很少有朋友。
以前可以找姐姐,现在她们都不在身边了,忽然一下子无所依靠,什么事只能自己放在心里。
以至于总是抱怨生活,抱怨命运,而忘记一切都需要自己去争取。
心里总挂念着家里的一些琐事,费心费神。
主要还是当时的目光过于狭隘吧,至少现在我是那么觉得。
一次次的在重要的时候失利给自己的打击也很大,加之家里一片混乱,我那时候幼稚的没了重点,失去重心的我也就慢慢不如以前那么做事得心应手了。
后来长大了,虚荣心膨胀的年纪也在自己跟自己心理斗争的过程中强压下那可怜的虚荣心,不敢与女生说话,不敢当众说话。
自惭形秽自己的外观,没资本去为那样的青春装扮,年龄在一次次的失利和休学中长着,于是像我这个年纪很少有还在读本科的了吧。
相同的一点是我还没能清楚自己的想法,考虑的总是外在的,家人的,总是忽略了自己心中最想要的。
在外人看来我很坚强、倔强,不得到自己想要的不罢休。
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内心中那份自卑和不想提起的曾经。
自信自己终会好起来的,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变得犹豫不决了,失利时总会怀疑自己。
认识到了,是该好好想想,做出改变了。
想起前几天做的360度测评时同学、朋友给的评价。
是啊,有时候有些事自己还看不出来,当局者迷。
希望通过这些能得到对自己的更广泛地了解吧,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吧。
至少现在还不算差,成绩还可以……加油!还记得周明说的那句话:如果我的家庭是一个软弱的家庭,一个低沉的家庭,一个怨天尤人的家庭,那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是啊,家里还在努力为我们创造条件,自己又在这儿怨天尤人、不为目标努力又怎么过得去良心的门槛。
周明说:从那天起,我发现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 个字:“不要小看自己。
”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经验。
毕竟我能进入天大也算不错了,在专业里也能排在前面的位置,至少不必太过自卑。
自己也做过公益活动,义务工作,机器人比赛,慢慢的我也在改变了,很欣慰。
而且在班级里也有不错的人缘,也已成为入党积极分子,认识不少可爱的人。
的确认识的人越多,越感觉到他们的激情与活跃的思维,越觉得开心,希望自己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的改变自己,不断进步。
不可骄傲,但不能太小看自己,确实如此啊。
这让我又想起同班的王中成同学,他大一的成绩确实不够好,我也没怎么在意,之后大二上学期一下子进步不少,越到我前面了。
我们总习惯拿过去的成绩看人,也是,那样很直观明了,简单易行。
孰不知看一个人应该看他的处事态度和自我的一种追求及自我的管理。
我们的智商都不会差太多,关键自己给自己一个什么定位。
要是一味的认为自己不行不可以,又何来动力去做呢;随之而来的又怎么能够实现理想呢?!许多时候我们是接受了现实的,因为它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那样一层不变,也就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就在那个层次了,习惯接受所谓的现实。
只是,你不去尝试新鲜的事物就永远无法有新的体验和感触,那样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微风吹不起半点涟漪。
真的我的梦想也何尝不是过一只安定,幸福的生活呢。
只是不去突破自己,突破现在所谓的现实,不去相信自己有那个实力又如何争得到那份安定平和呢?
如今大三了,面临着对未来的抉择,有时候想想还真不确定自己想要的到底
是什么。
出国?工作?考研?我不太清楚,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早点毕业,年龄也不小了,想早点毕业出来工作,这样还可以照顾下家里,不让爸妈再那么辛劳。
不过就像老师说的是应该好好考虑自己的真实的,内心的想法了。
毕竟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更容易做出些事业来。
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你,“做最好的‘你自己’总是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想想挺可悲的”,凌小宁如是说。
就像那句大家熟知的话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总得有自己的主见与立场,坚持自我,然后成就自我。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
它已经告诉我们,所应该做的只是去谋事,也只是去做,去感受这个成长。
通过成长,获取经验,方法和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
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必纠结于一两次的失利呢?!我们的奋斗只在于拼搏中成长。
只要尽心尽力就够了,结果真的无所谓。
客观上说,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做一件事同样都成功的人,我们更尊重那些依靠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而会看不起在成长中用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人。
为什么呢?做一件事同样失败的人,我们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项羽,他终以失败告终,但历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位英雄。
为什么同样是失败的结果,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后人评说呢?能够不以成败论影响,不看结果看成长,这真是一个富有大胆和魄力的提法。
没有成长就没有结果,大家都该听说过“乌批邦”,它的提出者没有亲自去争取自己提出的理想世界导致它永远只能是空虚的社会主义,而后来者亲身实践完善,争取成长,才成就了真正的社会主义。
重要的是我们体验了奋斗的艰辛,体验了努力拼搏后成功的喜悦,这就足够了,当然,结果并不是不重要,它可以是某一时期内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它可以是旗帜,但不是目的,体验是一种成长,生命是一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