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1.题目:《卖火柴的小女孩》2.内容: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
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她觉得更冷了。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又擦了一根。
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
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
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
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
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
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
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小女孩说。
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
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
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
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人们说。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3.基本要求:(1)设置第一课时教学;(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抒发的情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 6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能够通过理解重点句体会小女孩的不幸。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会作者对小女孩的细节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作者对小女孩的细节刻画,掌握有关细节描写的方法。
【难点】感受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安徒生及其童话故事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揭示课题,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整体感知教师提出初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同时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环节三:深入研读1.故事的发生是从小女孩卖火柴开始的,同学们默读卖火柴这一部分并思考,你从中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状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
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读课文,读出真情实感。
在朗读时注意语言的变化。
环节四:拓展延伸小女孩卖火柴这一部分描写了她生活悲惨的景象,没有吃的穿的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的?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环节五: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运用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描写一个身边熟悉的人物。
四、板书设计第二篇《秦兵马俑》1.题目:《秦兵马俑》2.内容: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兵马俑规模宏大。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 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 米,南北宽62 米,总面积有14260 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
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
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
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
武士俑平均身高约 1.8 米,体格健壮,体形匀称。
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好像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马俑与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
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3.基本要求:(1)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2)设置第一课时教学;(3)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秦兵马俑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识记“吏、戈”等字形,读准“干练”“战车千乘”等词语。
读中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
【难点】通过想象兵马俑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秦兵马俑的全景视频图像。
学生观看后,谈谈感受。
举世无双的秦兵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 千米的临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兵马俑》这篇课文,去看看兵马俑的宏大。
(教师板书课题。
)环节二: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
(“魁梧”“所向披靡”)2.默读全文,圈画最能体现兵马俑特点的四字词语。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过渡:那我们就去看看作者是如何用精准形象的说明语言去描绘兵马俑的这些特点的吧。
)环节三:深入研读1.同学们,秦兵马俑是怎样的规模宏大呢?课文的第2 自然段做了具体的描述,请同学们自由读第 2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具体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
(小组交流)2.让我们走进拱形大厅,从高处去欣赏他们。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 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
你去过篮球场么?15 个篮球场你想想大不大?3.你听,在震天的铁蹄声,八千多个兵马俑组成的秦军军阵浩浩荡荡开始向前挺进。
他们保持队形,凝为一体,在向前挺进。
这是一支曾经扫荡六国,纵横天下的威武之师,这是一支曾经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王者之师!指导朗读:(齐读)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4.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明确:列数字、作比较小结:作者用一系列的数字已充分让我们感受到了兵马俑规模之大,为了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已发掘的三个俑坑的面积,用了我们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
5.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兵马俑这种恢宏的气势读出来吗?学生齐读,读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气势恢宏。
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同学们不仅读出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更把我们的思绪又带回了两千多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古战场。
这支在地下隐藏了两千多年的兵团,是一支浩浩荡荡、气势恢宏的雄壮之师,是一支军容严整、行动有序的威武之师,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胜利之师。
是他们,在秦始皇的指挥下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下节课,我们将和他们来个零距离的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们的心声。
作业:预习第二小节的写法。
四、板书设计第三篇《长相思》1.题目:《长相思》2.内容: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基本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3)合理板书设计。
长相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