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
1. 工具人 : 经验管理阶段的人性假设前泰勒时代, 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 管理活动相对比较简单, 管理者只靠个人的能力和经验就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从经济、政治环境与组织的实际需要来看, 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 完全可以不顾被管理者的要求, 而只是将其视为达到目标的工具, 即经验管理阶段所遵循的人性假设: 工具人。
基于工具人假设之上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并推动社会缓慢向前发展。
工具人
假设实质上取消了管理对象人的资格, 而只是作为管理者实现目的的手段。
但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负反馈, 该假设逐渐失去合理性, 新的人性假设与新的更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从经济角度寻求人进行劳动的最主要动机这样一种关于人的假设称为经济人假设, 科学管理法正是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论。
与经济人假设相比, 管理模式体现出新的特点: (1) 管理目的将效率放到了首位。
(2) 所有权与管理权实现了成功分离,产生了专业的管理人才。
(3) 强调科学、理性、精密性和纪律性, 强调标准化的作业方式、理性化的组织结构、集权化的领导方式。
(4) 采取单一的个体工资激励机制。
人性假设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管理模式的巨大变化, 成功地实现了管理创新。
之后几十年, 以效率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对丰富社会财富、改善人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5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7 年第 7 期管理研究推动作用。
3. 社会人 :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人性假设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使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安全感, 产生了孤独感和对群体的向往。
哲学、经济学领域开始对理性及经济人假设提出批判或质疑, 团体主义价值观和非理性主义思潮愈演愈烈。
这些导致了对人看法的改变, 引起管理理论的变革。
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行为科学学派应运而生。
行为科学理论注重对人的感情等社会需求的满足, 对人的行为动机、行为规律等开展了许多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成为人本主义管理思潮的源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收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