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项目
一、定义
非规模化畜禽养殖:常年栏存量为500头以下的养猪场,3万羽以下的养鸡(鸭)场和100头以下的养牛场,以及其他同等规模的畜禽养殖。
二、技术模式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模式包括“厌氧+还田”模式、“堆肥+废水处理”模式和发酵床养殖模式(养殖200-500头)。
“厌氧+还田”模式是指粪污以厌氧消化为主要技术环节的污染防治模式,所产生的沼气再利用,产生的沼液沼渣还田的过程。
适用于对沼气能源有需求且有足够沼液沼渣消纳面积的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
(格栅加沼气池回农田)
“堆肥+废水处理”模式是指以好氧发酵和生态处理为主要环节的污染防治模式,畜禽粪便集中堆放并在微生物作用下使有机物发生生物降解,废水经过生态处理的过程。
适用于一定区域内对肥料有需求且有稳定市场销售途径的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
适用于垫料易于获得的、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
①当存栏生猪当量≤50头,采用庭院式畜禽散养时,宜采用农村户用沼气池。
②当存栏生猪当量50~100头时,可采用“上山下乡”技术方案,即粪尿全部排入传统的沤粪池、沼气池发酵,发酵后变成液态肥,到山上浇灌果树、茶园、油茶园等,下乡则浇灌菜地等,实现污染物减量排放。
③当存栏生猪当量为100~200头时,将种植专业与养猪专业以经济联系起来,实行种养结合。
应采用“粪尿(水)分离、固废堆肥、废水沼气池处理、沼气供养殖场和农户使用、沼液贮存并生态还田”技术。
④当存栏生猪当量为300~500头时,若畜禽养殖场周边有足够的可以消纳粪污的农田时,应采用“粪污机械固液分离、固废制有机肥、废水沼气池处理、沼气供养殖场和周边农户使用、沼液贮存并通过管网生态还田”技术。
也可在肉猪栏舍全面铺设多功能生物活性垫料,生猪粪尿在多功能生物活性垫料发酵降解消化,变成有机肥,从而达到免冲洗栏舍,粪尿变成有机肥,实现源头污染物减排的目标。
三、排污量计算、
畜禽养殖主要固体污染物产生量及其性质
排污量的折算标准为:30只蛋鸡、30只鸭、30只兔、3只羊、15只鹅或60只肉鸡折算成1头猪,1头奶牛折算成10头猪,1头肉牛折算成5头猪。
四、投资估算指标
1、“厌氧+还田”模式投资参考
沼气工程投资估算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