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的点滴感想
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的点滴感想
(下转第238页)
·218·
万方数据
中国音乐(季刊)2008年第3期
慧品质。 总之,中国古代美学“虚静”的审美智慧,包含了声乐学
习与表演的“静”与“动”、“忘”与“有”、“松”与“紧”乃至“有 形”与“无形”相反相成等深刻的辩证精神,是一份很耐人咀 嚼、发人深省的民族审美的思维财富。在声乐学习与表演中, 学习借鉴并继承培养这种高素质的审美智慧,最能体现我们 民族的话语与神韵。并使演唱者科学地、创造性地挖掘出蕴 藏在歌曲后面的音乐灵魂,发挥出声乐教学与表演的最大艺 术效果和感染力。
【6】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全集第二卷)【M】.安徽 教育出版社,1996.349.
【8]刍1t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9】焦东建.音乐演奏艺术理论与实践【M】.董茉莉,译.人 民音乐出版社。2005.34.
【12]李维渤.怎样提高演唱水平【M】.华乐出版社,2005,250. 【14】徐诚北.说心象【J】.艺术世界,1988,(1):13. 【15】翟墨.艺术家的遗忘机制【J】.艺术世界,1988,(1):15. 【16]赵晓生周乐精粹[M】周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31. 【17】杨宁静.丹田气在歌唱中运用【A】.李维勃.怎样提高 声乐演唱水平【c】.华乐出版社,2005.120. 【19]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冲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4.480. 【20】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M】.中国电影出版社,
三、坚持古筝风格多样性与演奏技术规范化的统一 艺术的生命在于变化,在于创新。古筝艺术四十多年来之
所以获得很大的发展,除了重视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外,与古筝 新曲的大量涌现也是分不开的。这些新作品为提高和丰富古 筝演奏技术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经过演出实践的考验,有的 已成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有的作为教材被广为传授【lJ。因此, 笔者认为在当今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上,必须要有新的改 变。以往古筝演奏者在初学时只训练右手弹奏的基本功,左手 只做吟揉滑颤的练习,这样一来便造成了左右手的技法发展 不平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古筝的教学与训练中必须规 范化,要求左右手同时进行练习,并且在速度、力度以及熟练 程度上都要有一定的要求。传统乐曲中的“以韵补声”就是靠 左手在琴码左侧以吟揉滑颤等技法表现出来的,这正是古筝 比其他乐器更具魅力之所在,其不仅应该保持,而且应该发扬 光大,且不可因重视弹奏技巧而忽视了古筝演奏的韵味。音色 也是表达音乐内容的重要技术,要学会根据演奏乐曲的不同 情绪对触弦速度、角度加以处理。例如:传统曲目《月儿高》引 子部分音色要清丽飘逸,多用指尖,触弦要浅。第一主题表现 月亮冉冉升起的美景,时而朦胧,时而清晰触弦要连贯,低音部 分小臂带动指尖,音色醇厚庄严,这就使传统音乐赋予了新的 生命力。音乐的不断创新,也带来了新的技术:如本次比赛学 生演奏李涵创作的《双江舞曲》运用了左手摇指和五指轮突 破了左手和小指弹奏的禁区。最后还必须强调的是,规范教 学应以科学为基础,因人而宜、因材施教,不可绝对化。
要以科学为基础,符合人的生理机能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 社会认同性的科学弹奏方法。当然,演奏方法的应用还应与 艺术表现的需要密切结合,在保留传统特色技法外,用科学 方法演奏传统流派乐曲,依然能表达完美。我们设想,如果只 用一种典型方法来诠释一个流派风格的作品,已远远跟不上 时代及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了。
风格,尤其突出的是因长期流传于民间并根据各地区的风俗 习惯、语言习惯、审美观点等特征而形成浓郁的地域风格。地 域性色彩成为古筝艺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筝乐风格迥异的 五大流派就是以不同地区而得名。如山东派《四段锦》、河南 派《和番》、浙江派《高山流水》、客家派出水莲》、潮州派《寒鸦 戏水》等各具特色的佳作,南派筝曲含蓄,细腻,北派筝曲活 泼,豪放。本界比赛,选拔赛阶段,选手从《四段锦》、《幻想 曲》、《箜篌引》自选一首演奏;复赛阶段,选手从《出水莲》(客 家筝曲)、《柳青娘(活五调)》(潮州筝曲)、《汉江韵》(河南筝 曲)、《将军令》(浙江筝曲)、《姜女泪》(周延甲根据陕西郦鄂曲 调编写)自选一首演奏;决赛阶段,选手从《临安遗恨》、《云裳 诉》自选一首演奏,此外再选演一首新作品。从比赛的规定曲 目来看,显示了当代古筝艺术在将南、北流派不同风格兼收 并蓄、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当代筝乐新作,在继承传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124.
【2】杨表正288.
【3儿5儿7儿lO儿ll】【13】祁志祥.中国美学原理【M】.山西 教育出版社,2005.307,309.
【4儿18】徐上赢.溪山琴况【A].中国古代乐论选辑【C】.北 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306.
关键词:2007金钟奖古筝比赛;当代古筝作品;传统演奏方法;多样化;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23(2008)03-0217-02
2007年11月1日,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在江苏南 京市落下帷幕。这次共有92名选手参加了比赛,客观地反映 了我国当代古筝演奏和教学的水平。比赛评委会主任、上海 音乐学院何占豪教授表示,从这次比赛选手们令人满意的表 现来看,古筝艺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围绕本次比赛 的相关情况,就当代筝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及对如何进行 规范化的古筝教学和演奏,而阐述自己的一点思考和体会。
音乐风格的多元化是韵味的不同及弦序、旋律走向及节 奏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多变性不意味着演奏方法无法具有基 本规范,而应力求在阐释风格多样的乐曲时仍能够体现出科 学规范的演奏方法。这次比赛涌现出许多新作品,在继承与 发展的辨证统一关系中,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音 乐创作之路,即:不受传统形式的束缚和限制,注重音乐的抒 发和描绘功能;突出音乐的色彩和表情作用,强调个性的发挥 和情感的流淌。如李萌老师的作品《月色清明》,除了改变弦 序排列以外,运用附点、切分、及国外爵士乐的节奏特点,使古 筝的左右手演奏技巧更为丰富,集豪放与细腻一体,曲意更 为广阔,展现出作者任意流淌的思绪。这首作品的创作和演 奏,说明了当代筝乐风格的多样性与演奏技术的规范化是一 个统一体。传统,不意味封闭和僵化,它需要注入新的内容和 艺术想象力。如何科学处理个性(各流派独具特色的演奏技 法)与共性(经科学归纳的一般性古筝演奏规范)的关系,值
1984.336.
【2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21.
卜◆川I◆¨¨◆川l◆川h川l◆¨¨◆…◆洲◆¨¨◆川I◆¨I J◆…◆¨¨◆川I◆¨¨◆川l◆川I◆川l◆川l◆川◆…●lIII'#'11114-tIII'O'IIII'#'1Ⅲ◆川l◆…◆川◆ⅢI◆InI◆川制11141111-#'11114-1111"1-1111'1"1nI'#'1111",I'1nl●l,llll.#,llll.#.1111.#.1111.#-IIII叫tll,O.IlII.,e-I
收稿日期:2008-03-18 作者简介:蒋莉(1972-),女,硕士,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器乐系讲师.
万方数据
·217·
中国音乐(季刊)2008年第3期
统的同时,谋求发展,最终汇聚为当代古筝作品的繁荣局面。
二、演奏技术的规范化是古筝教学的必然趋势 筝乐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为演奏技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代古筝演奏南北各家各具特色,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 面,以此推动古筝事业的发展。教育是基础,是根本。古筝能 发展到今天这种形式,也是从教育开始的①。对于当今学校中 的古筝教学,我认为既要面对不同流派技术本身的独具特 色,又要探索出更带有普遍意义和共性化的演奏方法,在这 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古筝演奏者,既能演奏不同风 格流派的传统乐曲,又能以规范、科学的演奏技艺驾驭当今 风格多样的新作品,这应是新时代对古筝演奏者个人素质的 基本要求。 但是,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都是对立与统一的 共存。在筝乐演奏中,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 两方面: 第一、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古筝艺术的不同流派形 成了自身独特的音乐风格,与音乐相随,也形成一套完整而 又颇为独立的演奏方法。如山东筝的大指小关节密摇,河南 筝的大指游摇,浙江筝的快四点,潮州筝的双按活五,客家筝 的八度轮等。不同流派各具特色的演奏技法突出了各自的风 格色彩,也为风格多样的古筝艺术的繁衍奠定了强有力的根 基。然而,特点往往又意味着某种局限性,不同流派古筝艺术 各自的独特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又限制了其再度创造的空间。 因此使流派发展,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古筝艺术的兴盛。我感 到,首要是应该认真总结古筝流派的艺术经验,研究各流派的 现状及特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其精华,发扬流派的特 长。例如:演奏浙江传统曲目《月儿高》只运用传统指法,四指 小指是不进行演奏的,这样就使得快板段音乐不够连贯。当前 在乐曲中除运用了浙江筝曲传统的快四点、连托、抹托等指 法外,在快板的弹奏技法中大量运用了现代快速指序指法,充 分调动起了右手四指和左手的表现功能,使乐曲的速度和连 贯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极大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二,当今古筝的演奏技法大体上分两类:一类是民间 传统手法沿袭下来的;一类是在传统手法基础上,吸收某些中 西乐器的演奏手法发展而来的。在现代古筝弹法方面,后者 占的比例要高些②。传统演奏手法多以夹弹法为其特征,即四 指小指不用,注重音色丰满、厚实,肩、肘活动幅度较小,表演 动作较为拘谨;改进后的演奏手法,多以悬弹法为主,音色丰 富多变,可以根据演奏乐曲的不同情绪对触弦速度、角度加以 处理,演奏时手指走动灵活速度快,比较注重音乐的连贯性及 表演性。两者各有千秋,值得总结,把演奏技术理论化、规范化 是当今古筝艺术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古筝艺术普及、提高、 发展、创新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古筝教学的必要环节。继承 传统是为了创新,创造新意离不开传统法度。处理好这种辨证 统一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古筝艺术的优良传统,不 断推陈出新,使传统更加发扬光大。古筝演奏技术的规范化
研究历史最终要为现实服务,从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 “虚静”说的审美智慧中总结经验最终是为建构具有中国特 色的民族声乐学派提供理论基础,但以往这方面的研究论述 尚不多。笔者在“尝试、探索、剖析与学习”底蕴深厚的中华文 化的博大精深宝库时,也感到自己的水平有限,理解尚浅,如 有不当,切盼专家不吝赐教,目的“抛砖引玉”引出更多有识 之士交流探讨。如此,方能通过破解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所 潜藏的人文智慧密码并将其放到声乐艺术发展的大坐标中 去参照、定位、对接,从而获得富有价值的声乐审美奥秘和 信息,把民族声乐研究引向鲜活的境地,使民族声乐艺术的 发展与提高打上更为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