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内地学者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统计分析_周辉

中国内地学者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统计分析_周辉

中国内地学者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统计分析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 周 辉 张光红 贺 飞 朱 星摘 要 近年来内地学者在世界著名期刊Nature和Science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1994 2002年内地学者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83篇,其中以地球科学居多,研究地史时期生命演化的古生物学论文达41篇;在纳米科技和生物基因工程两大主流研究领域,内地学者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6篇,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统计分析还表明少数优秀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国际合作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论文统计 内地学者 Nature Sci ence在具国际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之一[1,2]。

一个国家或一所研究机构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可以近似地由发表论文的情况所反映,尤其是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常被作为定量判断标志[3,4]。

Nature和Science是国际上有特殊影响力的两种期刊,刊登富有创新性和高影响力的论文,其发行量和读者的广泛性独一无二。

近代科学的许多重要科学发现,例如X射线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分别发表在1896年[5]和1953年[6]的N ature上,这些重要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为定量分析内地学者科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对内地学者在Nat 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

由于1994年以前内地学者发表文章总量少,因此研究中主要分析1994 2002年的资料。

在美国科技信息所(ISI)的扩展数据库(SCI E)上进行检索,文章类型(DocT y pe)选取Na ture中的Rev iew Art icles、Art icles、Lett ers t o Nature、Brief Communications,以及Science中的Review、Re search Art icle、Report s、Brevia,并对照出版物一一校验。

一、数据统计1.总体情况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研究机构或大学在Nat ur e 和Science发表论文已成为其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志之一。

表1是1994 2002年我国内地学者在Na t ure和S c i ence上发表文章统计数据。

可以看出,自1999年起,内地学者发表的文章数量有明显的增加,反映出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1994 2002年内地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文章总数为83篇,仅占Nat ur e和Science刊登相应论文总数17590篇的0.47%,而这其中有近一半(41篇)是古生物方面的论文,这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的差距。

2.学科情况表2是1994 2002年内地学者发表文章的学科分布数据。

可以看出,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其中包括古生物学、地质学(含地球物理)、考古、环境在内的地球科学共54篇,占总数83篇的66%。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地史时期生命演化的古生物学,由于在胚胎生物、脊椎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起源与演化方表1 1994 2002年Nature和Science发表文章统计数据期刊发表情况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合计Nature 论文总数91392687392393710121275113210179008中国内地作者论文数89446149181890内地第一作者论文数24202105101348S cience 论文总数98410161064101910118688658319248582中国内地作者论文数87106810152017101内地第一作者论文数23423249635表2 1994 2002年内地学者发表文章的学科分布学科古生物学地质学考古环境物理天文化学生物管理总计Nature29431311648 S cience1241836135小计41832111412183比例49%10%4%2%13%1%5%14%1%100%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共发表论文41篇,占总数83篇的近50%。

纳米科技和生物基因工程是当今世界热门研究领域,内地学者也占有一席之地,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论文16篇:纳米科技论文8篇(以 Nano 为检索词),其中独立完成的有6篇;生物基因科技论文8篇(以 Gene 为检索词),其中仅有1篇是独立完成。

这也反映出我国在这两个重要科技领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3.作者情况共有54位内地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其中发表两篇(含)以上的作者有8人,均为古生物学家:徐星7篇、舒德干6篇、陈均远5篇、朱敏4篇、季强4篇、侯连海3篇、孙革2篇、周忠和2篇,累计33篇,占总数的40%;此外,以指导者身份发表2篇的有4人:物理学家解思深2篇、范守善2篇、闵乃本2篇、化学学家钱逸泰2篇,累计8篇,占总数83篇的10%。

以上12人共发表41篇,占总数83篇的49%,反映了少数优秀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

4.单位情况共有31个单位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了论文,其中高校11所发表27篇,占总数33%;中科院14个单位发表47篇,占总数56%;其他6个单位发表9篇,占总数11%。

发表2篇(含)以上的单位有15个,其中高校7所:西北大学6篇、中国科技大学4篇、清华大学3篇、南京大学3篇、北京大学2篇、复旦大学2篇、中国地质大学2篇;中科院系统6个单位: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20篇,南京古生物研究所8篇、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4篇、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3篇、物理研究所2篇、金属研究所2篇;此外有地质博物馆3篇、中国地质科学院2篇。

统计表明有27篇文章由内地学者独立完成,其余56篇是内地学者跟国外学者合作完成的,说明国际合作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文章类型众所周知,N ature的 Art icles 和Science的 Research Art icle 栏目每期一般只刊登1 2篇学术论文,可见其发表难度大。

据统计,83篇内地第一作者论文中以 Art icles 和 Research Article 形式发表的仅9篇(Nature的Art icles7篇,Science的Re search Art icle2篇),其中由内地学者独立发表的只有1篇;而其余74篇以L et ters to Nature、Brief Communications、Reports、Brevia等形式发表。

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科技论文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需努力提高。

二、讨 论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增长人类的知识,而知识进步的基本体现形式之一是要在高度国际化的期刊上发表论文[3,4],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世,让人们分享、交流和评价。

诚然,在高度国际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一定就是优秀的研究成果,如Nature和Sci ence就曾刊登过美国贝尔实验室Sch n的造假文章。

但科学计量学的总体研究表明,研究人员所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与作者的科学影响力基本呈正相关关系[7]。

中国科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令人乐观的进步,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S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在2002年已达40758篇,仅次于美、英、日、德、法居世界第6位[8]。

但是,中国优秀论文总量仍然很低,每年内地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总数在20篇以下,而且其中多数是古生物学等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当今科学主流领域 生命科学方面,内地学者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数较少,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海外华人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生命科学文章。

中国在著名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科学整体水平还不高;而国外少数科学家的偏见和部分中国学者有限的英文水平,目前都不是决定因素。

在相当长时间,中国学者需要努力提高研究水平,把优秀论文投到著名期刊发表,以提高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9]。

一个国家或一所大规模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状况可以近似地由发表论文的情况所反映,如哈佛大学的知名度当数世界大学第一,1994 2002年度在Nat ure上发表学术论文507篇、在Science上发表523篇(含非第一作者),共计1030篇,其数量之多,远非其他大学或研究机构所能比。

相应地,中国学者在同期仅发表论文191篇。

近几十年来,将优秀论文在著名期刊发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科技发展的竞争态势。

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21世纪,科学工作者应当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努力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高水平刊物上多发表高质量论文。

参考文献[1]Ren S L,Liang P,Zu G A.Scientific publications The challenge for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s.S cience,1999,286:1683 [2]Ren S L,Zu G G,Wang H F.Stati stics hide i m pact of non Englishjournals.Nature,2002,415:732[3]National Science Board.Science an d Engi neering Indicators2002.[ww /sbe/srs/seind02][4]任胜利(编译).世界科学研究与发展:基于论文和专利的分析.中国科学基金,2003,17(1):62 63[5]Rontgen W C.On a new kind of rays.Nature,1896,53:274 276[6]Watson J D,Crick F H C.M 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Astructure of Deoxyri bose nucleic acid.Nature,1953,171:738 740[7]Garfield E.Random thoughts on citationology:Its theory and practice.Scientometrics,1999,43:69 76[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2003年12月[9]周 辉,张光红,蔡 晖等.原创性研究成果的SCI引用分析.中国科学基金,2002,16(2):85 87S t at is t i c Anal y s i s on t he P aper s i n Nat ure and S c i enc e B y C hi nes e Inl and Aut hor sZho u Hui,Zha ng G uangho ng,He Fei,Zhu X ingD epar tment o f Science R ese arch,Peking U niv ersity,Beijing1008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