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就是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而且要分清主流、支流;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和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混为一谈。
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弊端;以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相信中国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吸取苏联教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最终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必须把“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试验来对待,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继续前进。
【关键词】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
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
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
①——毛泽东第1章“斯大林模式”1.1什么是“斯大林模式”在评价“斯大林模式”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斯大林模式”这一概念的内涵。
“斯大林模式”,虽然并没有人正式对它下一个定义,但它的含义却是清楚的,是指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体制的统称。
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
具体来说,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专断独行;经济体制上表现为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实行包容一切的行政指令性计划和自觉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文化体制上表现为绝对的统一意志;思想上表现为搞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对外政策方面表现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完整的、系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是苏联共产党在斯大林领导下提出并实施的,此后,苏联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框架仍沿袭“斯大林模式”。
1.2“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经济方面,实行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忽视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
工业方面实施高速工业化路线,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推行片面强调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农业方面实行全盘集体化,忽视人民生活急需的轻工业和农业。
在政治方面,采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凌驾于权力机关之上,权力机关成为党的意志的传达机关。
执政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行政机关隶属于党的机关或处于党的机关的直接领导之下,成为党的意志的执行者;民主机制受破坏,干部使用实际上是任命制和终身制,在党内执行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排除异己势力,以“基洛夫案件”为开端:根据最谨慎的估计,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500万人受到牵连,30—40万人被处决;一半以上的党员,即120万人被逮捕;而安东洛夫—奥费申科考证:“消灭富农、斯大林制造的饥荒和镇反的运动中死亡的人数是2000万”,②可见当时大清洗之惨烈。
大批党政军领导、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苏联社会的进步。
直到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1.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的产物,是苏联共产党人在没有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所作探索的产物。
它诞生于20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
那是一个波诡云橘的时代,国内社会危机四起,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敌视曾经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资本主义国家对红色苏联的战争曾呈现出一触即发的态势,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苏联全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再度经受着生存危机的考验,必须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以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这需要强大的重工业做基础。
同时苏联国内的的种种原因也为“斯大林模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与苏联落后的经济基础存在巨大差距,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构成对革命者莫大的讥讽;俄罗斯民族振兴和民族精神也促使每个俄国人都以实现现代化赶超西方为己任,革命者更应如此。
迅速工业化遂成为当时苏联国内社会生活的主题。
尤其是在十月革命缔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政治制度之后,这种向现代化进军,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紧迫感更是与日俱增。
1.4“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弊端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苏联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用“斯大林模式”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实践,在15年内跑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才跑完的路程。
从现代的角度分析“斯大林模式”产生的背景、成就及其历史作用,从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型现代化途径。
“斯大林模式”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且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由此可见“斯大林模式”的功绩是光辉的、不可磨灭的!然而是这种高度集权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注定会败市场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
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
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东欧剧变,并最终致使苏联解体。
正如中国社科院前院长胡绳讲的:“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③,苏东崩溃加速了苏维埃联盟的解体。
第2章“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苏联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于1949年10月2日宣布承认新中国并建交,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到达莫斯科,开始对苏联的访问,并于1950年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一系列友好条约,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分子。
在国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崭新历史时期,我们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着手恢复国民经济,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早在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就对新中国的经济构成进行了设想,他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还是必须允许它们存在;并且按照国民经济的分工,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有一个发展;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④说明我国领导人对当时的形式认识得很透彻,认清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随着与苏联关系日益密切,加上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共党内冒进情绪渐渐抬头,认为可以照搬“斯大林模式”,而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激烈对峙也亟需中国领导人表明立场,以此作为获取苏联援助的砝码。
胡绳说过:“苏联毕竟在十月革命后,在斯大林时期发展起来了,从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使人觉得它的模式好像有点道理”。
⑤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这项政策很大程度上模仿和复制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期间我们党按步骤、分阶段的“化私为公”,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建立起来。
同样的,这种体制建立了新中国工业格局,然而,农业和手工业一直未取得较大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升。
相反大规模的、未经科学验证的工业致使资源严重浪费,环境受极大破坏,如: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而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经突击蛮干,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
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
估计炼钢铁在全国约损失200亿元。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政治的高度集中使得党和人民的生活缺乏民主,政治领域中的官僚主义,领袖崇拜之风盛行,“无产阶级专政成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的个人专制”,这也直接导致了文革十年动乱,使国家蒙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幸中的万幸是“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十年的动乱让中共充分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不符合中国实际国情,深刻认识到其危害,并进行整顿。
1986年9月2日,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一文中,邓小平在谈到“文化大革命”对思想解放和改革的推动作用时说:“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
为什么我们能在70年代束和80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⑥这句话,对“斯大林模式”的再反思在中国的兴起,导致重新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⑦这么一个连发源国都没有搞清楚的模式是必须摒弃的!我们国家近代以来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长期实行了闭关自守的政策,这种政策造成了统治者夜郎自大、消极保守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