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报讯记者王虹航报道“项目经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灵魂,因此项目经理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职责。

”在近日召开的第13届中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峰会暨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责任主体制度建设与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经验交流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这样强调。

对于抓好质量安全工作,王宁指出,项目经理要注重以下4点:一是要强化抓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二是要认真履行项目经理的执业责任,三是要加强对一线操作工人的管理和培训,四是要用好用足安全生产费用。

随着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一些新理念、新技术的出现,工程项目管理也面临着需要研究和不适应的问题。

对此,王宁强调,当前要关注几个重点:要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建筑产业现代化能够有效地提升建筑品质和建设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

要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

要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建筑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施工现场和生产一线。

因此,在实施项目管理当中,要注重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定期梳理施工现场在技术革新方面取得的成效。

通过建立技术创新小组等形式,有意识地研究解决施工作业当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

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工程项目管理必须走信息化管理的路子,只有用信息化,才能带动项目管理的集成化、现代化和科学化,企业和项目管理才能够优化升级。

第8卷第5期2006年10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JOURNALOFBEIJINGINSTITUT;Oct.2006;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常顺英,林彤;(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1);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是增强;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在创新;的途径;关键词: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第8卷第5期2006年10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8No.5Oct.2006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常顺英,林彤(北京理工大学摘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1)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是增强综合国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文章从现实出发,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370(2006)05-0106-04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时代需要创新人才。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与其它教育相比,它肩负着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未来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从能力和创新两个根本点出发。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根本任务。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和过程。

创新是在前人已经发现、发明的成果基础上,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的过程。

创新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它是一种激情,是一种不满足现状的追求,是一种态度和实践。

创新能为人们的创造性实践确立稳定的价值取向。

创新的内涵是突破和超越,是否定和发展。

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

概括地讲,创新意识是由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等对创新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各种精神因素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的意识,是一种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而不无动于衷的强烈的尝试冲动,它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有创新意识,反之有创新意识的人不一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是我们在国际上抢占科技和经济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

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国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

而人才的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则主要靠研究生阶段培养。

研究生在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直接参与知识创新活动。

因此,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主要渠道,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

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

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不再有以往那么重要,而对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的重要性愈发彰显。

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涉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要有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因为,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很难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死的知识,更谈不上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适应社会竞争的保证收稿日期:2005-10-27基金项目: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立项课题(2004B—14)作者简介:常顺英(1953—),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E-mail:chshy_6666@163.com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学习也开始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并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

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得更加不稳定。

社会对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的评价、认知不再仅仅以“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衡量,还要以是否具备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的综合能力来评判。

社会的这种认知价值观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

如果高校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将为他们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我国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说是审时度势,紧跟国家发展的需要,及时启动了研究生扩招政策。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与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时代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不高,在新的经济形势特别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

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受到了质疑。

这主要体现在创新氛围的营造、培养方案的制定。

导师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不够等方面。

1.缺乏创造力研究生的创造性可以定义为:能够产生独特的、现实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

它包括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因素。

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产生不了创造性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成果,所以创造性的培养,关键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我们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模仿性很强,解题能力很强,然而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往往显示出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喜欢以既定的、现存的规则来解释新的现象,而不擅长通过新的现象来思考原有规则存在的不合理性,并且通过思考与实践来推翻它。

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要归咎于研究生教育之前的传统基础教育的死板、灌输式、应试模式的惯性影响;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科专业狭窄,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往往壁垒森严,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很少。

其结果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缩小了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

2004年初我们对2002级部分研究生进行了创2002级研二学生传统型(按常规走路,按造心理测试,书本行事,照搬照抄,没有独特主见,一切按常规逻辑创造型(对已有的事物、理论提出怀办理)占57.86%,而疑,不唯书、唯上、唯师,提出不同看法)占42.14%;2003级研一学生则传统型为54.25%,创造型为44.29%,结果显示高年级研究生知识多了,相反创造型人数减少了,这种情况是偶然的测试问题还是真实状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于是2004年11月我2004级刚入校的研究们又对2003级67名研究生,同时对2002级研三学生54名进行了创造心理测试;生57名,2004级研一学生82名进行了创造心理测不排除试,其结果与2004年初调查基本吻合。

当然,高年级学生回答问卷的认真程度及主观因素的影响,但从创造思维和创造心理两个测试总结果可以看出,高年级研究生不如低年级研究生是不容置疑的。

为什么知识学得越多创造性反而降低了呢?这不能不令人怀疑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是否存在问题。

也就是说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如果不去自觉地进行,再加上受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通过知识教学就会产生学生创造力低下的现象。

2.缺乏个性有创造才能的人,在学术上都具有极强的个性,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有独到的见解,不轻易为某一观点所左右,总是对已有的事物、理论提出怀疑,提出不同看法。

被挑战的对象往往是赫赫有名的专家、权威、老师等有威望的人。

而现在部分研究生容易随波逐流,不擅长逆向思维与独立判断,对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总是采取赞同的态度,而持怀疑态度者非常少,并且不善于将不同的看法和反对意见表达出来。

分析研究生个性缺乏的原因,就要谈及研究生教育中人为对个性释放的诱导不足,从培养方案到教学方法和科研过程,研究生能独立操作、思考、得出结论的机会不多。

在这种氛围中必然会束缚研究生创造力的发展,这些人只能按常规走路,按书本行事,把领导的意图照搬照套。

他们没有独特主见,一切按常规逻辑办理。

而以人为本、包容个性、主张个性、赞扬个性的倾向在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行为策略1.提高导师自身的创新意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有创新意识的指导教师来培养,一个墨守陈规、畏惧变革、缺乏创造力的教师是难以造就出创造性的人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