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滤镜》教学设计
灵武市回民中学王娟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选自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信息技术八年级(上)中的《第11课滤镜》的内容,通过对图片作品加入滤镜的特殊效果,了解滤镜的作用及一般操作方法,掌握“渲染”、“杂色”和“模糊”滤镜的使用方法。
八年级学生对一些特殊处理效果好的图片非常感兴趣,只是苦于自己的技术有限,不能实现各种效果,本节课刚好通过滤镜的操作可以相对简单的调整图片的特殊效果,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很高。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对Photoshop软件已经比较熟悉,而且随着内容的深入,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滤镜的神奇效果更是很能打动学生。
本课的操作本身并不难,关键在于滤镜的合理选择,及参数的设置。
在展示作业环节,我用到了PPT模板,虽然初中阶段还未系统学习使用PPT,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PPT 软件,掌握了文字输入和插入图片等基本操作,具有足够的技术准备。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结合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教师引导,以学生发展为本,采用情景导入和任务驱动法、讲练、反思、再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提高拓展,在题材的选择方面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同时留足足够时间让学生参与。
最后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有成就感,收获成功的喜悦。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图像的变化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图像变化原因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设置三个任务,层层深入,由简到难。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把任务发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观看微课、小组讨论,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完成任务。
教师指导和评价:每个任务完成后教师加以点评,对于完成出色的学生、小组加以表扬和肯定。
对于学生都完成不好的有难度的任务教师加以讲解和指导。
最后所有学生提交作品,教师根据完成情况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也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依据。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滤镜的作用和分类。
(2)掌握Photoshop的“镜头光晕”、“云彩”、“杂色”、“模糊”等滤镜的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主题图片的处理,掌握多种滤镜的操作方法。
(2)在对图片设置滤镜效果的过程中,了解滤镜的作用与滤镜的分类,选择性地使用其他滤镜功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浏览滤镜处理过的图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信息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镜头光晕”、“云彩”、“杂色”、“模糊”等滤镜的操作方法教学难点:
根据需要设置滤镜效果与滤镜参数
六、教学准备:
计算机及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Photoshop软件、教学课件、图像素材、微课、操作小助手、学生作品展示演示文稿模板。
七、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