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血液循环-34(7版本科)精品PPT课件
第四章血液循环-34(7版本科)精品PPT课件
⑴ 电压依赖性(激活电压:膜去极达-40mV); ⑵ 激活慢,失活慢(复极至-50mV),通透性增加缓慢;
⑶ 作用:早期“抗衡”内向电流,晚期导致复极化。
2021/1/1
10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平台期复极慢的另一重要原因——
IK1通道具有内向整流特性,减少了平台期K+的外流
IK1通道属于非门控通道(不受电压和化学信号的 控制),但其开放程度受膜电位的影响:
去极化时相
2、动作电位(0、1、2、3、4期) 复极化时相
静息期
(1)去极化过程(0期)
电位变化:-80~-90mV→+30mV (幅度大) 持续时间:1~2ms(速度快) 形成机制:Na+内流(快通道,INa)
2021/1/1
6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快通道(INa)的特点:
①电压依赖性,阈电位(激活电压):-70mV
②激活开放快、失活关闭快、Na+内流速度快(再生性循环)
③对TTX不敏感(仅为神经、骨骼肌细胞的1/100~1/1000)
快反应动作电位(fast response action potential)
——0期去极化过程由快INa通道介导的动作电位。
快反应细胞(fast response cell)
——由快INa通道开放引起快速去极化的心肌细胞。
心房肌细胞:RP - 80mV(钠内漏多);
2021/1/1
平台期不明显( Ito发达,加速2期复极); 复极速度快( K+通道多, K+外流快) 12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3)4期(静息期)
电位变化:稳定在-80~-90mV 持续时间:与心率有关 形成机制:存在活跃的离子跨膜转运机制
③3期(快速复极末期)
电位变化:0→-90mV 持续时间:100~150ms 形成机制:K+外流(IK ,后期有IK1参与)
再生性复极:随着膜复极的进行,膜内电位愈负, IK1的内向整流愈弱,K+外流愈快(正反馈)。
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0期去极化开始至3期复极化结束的时间。 心室肌细胞:200~300ms 心房肌细胞:150~200ms
2021/1/1
15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AP+内流(ICa-L),膜去极达-40mV时开放
慢反应动作电位(slow response action potential)
——0期去极化过程由慢钙通道介导的动作电位。
慢反应细胞(slow response cell)
第四章 血液循环
2021/1/1
葛凤
1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
心房肌 心室肌
具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无自律性。
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
窦房结P细胞 具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浦肯野细胞 收缩性基本丧失。
(结区细胞) 有兴奋性,传导性差,无自律性和收缩性。
(以心室肌细胞为例)
1、静息电位 -80~-90 mV 接近K+的平衡电位
①内向整流IK1通道: IK1通道持续开放, K+外流 ——是静息电位的主要成分
②钠背景电流:少量Na+内流 ——抵消部分膜内负电位
③生电性钠泵活动:转运Na+:K+(3:2) —— 使膜内负电位加大
2021/1/1
5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9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L型钙电流(慢通道,ICa-L)的特点
⑴ 电压依赖性(激活电压:膜去极达-40mV); ⑵ 激活慢(2期初达最大开放),失活慢,再复活慢; ⑶ 专一性差,也允许少量Na+通过; ⑷ 阻断剂:Mn2+、Ca2+拮抗剂(如verapamil 即异搏定)。
延迟整流钾流(IK)的特点
快反应细胞
慢反应细胞
2021/1/1
2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021/1/1
3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以心室肌细胞为例)
2021/1/1
4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2021/1/1
7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2)复极化过程(1、2、3期)
①1期(快速复极初期) 电位变化:+30→0mV 持续时间:10ms (与0期合称为锋电位) 形成机制:K+外流(一过性外向电流:Ito) Ito:激活电压:-30mV;
开放时间: 5~10ms
2021/1/1
8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Na+-K+泵 Na+-Ca2+交换体 Ca2+泵
3︰2
3︰1
少量Ca2+出胞
2021/1/1
13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自律细胞的特点: AP的4期不稳定。
在动作电位3期复极化末达到最大复极电位后, 可发生缓慢的、随时间递增的4期自动去极化, 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爆发新的动作电位。
在静息电位时通透性很大,K+外流; 膜超极化时通透性也很大,K+内流(电场力); 膜去极化时通透性降低, K+外流减少; 膜去极化达-20mV或更正时, K+外流接近0。
心肌细胞的0期去极化使IK1通道对K+的通透性 明显降低的现象
—— 内向整流
2021/1/1
11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由慢钙通道开放引起缓慢去极化的心肌细胞。
(2)复极化过程(3期) K+外流( IK )
(2)复极化过程(1、2、3期)
②2期(平台期,plateau)
电位变化:很小,在0mV左右 持续时间:100~150ms (是AP时程长的主要原因)
形成机制:外向离子流(IK)≈内向离子流(ICa-L )
(K+)
(Ca2+、Na+)
延迟整流钾流
L型钙电流
2期还有Ito和慢失活钠电流参与
2021/1/1
2021/1/1
14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1、窦房结P细胞
03
-65
4
AP的特点
① 由0、3、4期组成(细胞膜缺乏Ito通道); ② 最大复极电位-70mV(细胞膜缺乏IK1); ③ 阈电位-40mV(L型钙通道); ④ 0期去极速度慢、幅度小(70~85mV);时程长(7ms); ⑤ 4期自动去极速度最快( 0.1V/s ),自律性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