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创新阶段:
1、创新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垄断权 ,新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可以出 口到与创新国收入水平类似的国家或地区;
2、创新企业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竞争的关 键不是生产成本。
3、新产品的生产地确定在创新国; 4、生产要素的密集性表现为技术密集型产 品。
)
1
120
1
70
葡萄牙
1
Hale Waihona Puke 801110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表1-2 分工后
国家
葡萄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 (单位) 数(人/年) 单位) 人数(人/ 年)
英国
0
0
葡萄牙 2.375
190
2.7
190
0
0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表1-3 毛呢与葡萄酒交换结果
国家
葡萄酒产量(单位)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绝对成本理论
亚当 • 斯密是英国古 典 经 济 学 家 , 1776 年 发表了著名的《国民 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一书,在书中 他系统地论述 “劳动 分工”的理论。他认 为“劳动分工”能够 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基本原理
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 差异之上。用本国比较擅长生产的产品与 别国擅长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那么贸易 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 理论依据
2020/12/9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以下 2 部分: 一、古典贸易理论;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古典贸易理论
主要有以下 4 方面内容: (一)绝对成本理论; (二)比较成本理论; (三)要素禀赋理论; (四)里昂惕夫之谜。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标准化阶段: 1、技术和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企业日益 增加,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成本与价格在竞 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产品生产地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是发 展中国家转移; 3、创新国的技术优势不复存在,对此类产 品的需求转向从国外进口。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产品生命周期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 (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产品周期 中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一文中提出的, 后经威尔斯等人的不断发展、完善。
该理论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 了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循环及其对国际贸 易格局的影响。
葡萄牙——两利相权取其重,应该专门生 产普通酒。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表2-3:毛呢与葡萄酒交换结果
国家
毛呢(单位) 葡萄酒(单位)
英国
1.2
葡萄牙
1
1 1.125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 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1)在有贸易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国际专 业化分工, 两个国家将本国的资源转移至本 国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 (2)贸易双方将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品,进口本国处于劣势的产品。 (3)双方贸易获利的源泉在于:由于两国 进行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发挥了本国的比 较优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 2 方面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 产品,即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又称为部门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又称部 门内贸易,是指一国既出口又进口某种同 类型产品。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指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 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一国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比如正 规的学校教育、卫生保健、在职培训等, 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对该国的对外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 响。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举例说明
假设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 两种商品(毛呢和葡萄酒)和 一种生产要 素(劳动)。假设两个国家都生产这两种 商品。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两国分工前后的对比表
表2-1:分工前
表2-2:分工后
分工前 毛呢
葡萄酒
分工后 毛呢
葡萄酒
英国 100人/年 120人/年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一国应出口的产品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即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而便宜的生 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其在生产上密集使用 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H-O定理假设: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 生产要素。 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假设:两个国 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
一般认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常常也是 人力资本丰裕的国家,因此人力资本丰裕 是这类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
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这些国家往往 出口人力资本要素密集型产品。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3.研究与开发要素理论
研究一般是指与新产品、新技术、新 工艺紧密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发则 是指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试制。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三)要素禀赋理论
又称要素比例理论,或者赫克歇尔- 俄林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Eli 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提出的。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 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要素禀赋论简称H-O定理,该学说主要通过 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 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 进出口贸易类型。 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商品 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 率不同。因此,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 ,是产生国际贸易最重要基础。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 举例说明
假设日本和澳大利亚使用劳动和土地两种要 素,生产小麦和纺织品两种产品。两国生产 小麦和纺织品的生产技术即两种产品的要素 投入比例相同。日本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因而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澳大利亚土地资 源相对丰富,因而土地价格相对便宜。要素 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在小麦和纺织品生产 上的比较成本差异(见表3)。
该理论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 产要素。一个国家越重视研究与开发要素 的作用,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度就越高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就越能获利。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4.信息要素理论
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是指一切来源于 生产过程之外并作用于生产过程的、能带 来利益的信息的总称。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现代经济生活不 仅需要土地、资本和劳动这样的传统生产 要素,更需要信息这样的无形生产要素。
英国 2.2单位
葡萄牙 90人/年 80人/年
葡萄牙
2.125单位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按照斯密的绝对成本论,英国生产两种产 品都处于绝对劣势,两国不会发生贸易分工;
李嘉图认为,英国虽然生产两种产品成本 都比葡萄牙高,但是比例不同:毛呢为 100/90=1.1倍,葡萄酒为120/80=1.5倍,因此, 毛呢的成本相对低一点,具有比较优势。—— 两害相权取其轻,应该专门生产毛呢。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应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 含义,生产要素不仅仅是要素禀赋理论所 说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本 、研究与开发、信息及管理等等,都是生 产要素,这些“新”要素对于说明贸易分 工基础和贸易格局,都有重要作用。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技术差距论
波斯纳把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 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时 滞时期,全期又分为需求时滞、反应时滞 和掌握时滞。 需求时滞(反应时滞初期):技术创新国 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开始出口新产品之间的 时间间隔。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1.技术差距论
(四)里昂惕夫之谜
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后,逐渐为西方经 济学界普遍接受。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 运用其创造的投入-产出分析法,以美国 的情况为案例,计算了在1947年和1951年生 产每百万美元美国出口产品和每百万美元 进口竞争产品所需资本和劳动数量,发现 美国出口的竟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 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成熟阶段: 1、随着国外市场不断扩大,出现大量模仿 者,企业间竞争不断增强,产品的成本和价 格越来越重要; 2、创新国开始在东道国投资生产; 3、知识技术投入减少,资本和管理要素投 入增加,生产要素的密集性表现为资本密集 型产品。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四)里昂惕夫之谜
一般认为,美国资本充足,科技发达, 劳动力相对不足(劳动力成本较高),因 此美国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有相 对优势。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出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实际验证结果却恰恰相反,这一矛盾被 称为“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 举例说明
假设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 两种商品(毛呢和葡萄酒)和一种生产要 素(劳动)。假设两个国家都生产这两种 商品。 (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