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社会进化论角度分析利他行为

从社会进化论角度分析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社会生物学
利他行为的生物更可能在进化过程中留下来。

达尔文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进一步深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指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而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

例如1只雄鸟有6只小鸟,每只小鸟一半的基因来源于其父亲,加起来,6只小鸟是父亲自身基因的3倍。

如果雄鸟牺牲自己来保护小鸟,他特殊的基因库就已经得到了复制。

其他亲属拥有该个体不同比例的基因数,也可以对这些亲属做类似分析。

帮助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可以增加个体自身在子孙后代中的存活率。

这是进化生物学的基本原则。

社会生物学家特雷沃斯指出,只有相互的或互惠的利他才有生物学基础。

根据他的观点,个体给他人帮助的潜在成本可以从获得他人帮助的可能性中得到补偿。

但是这一相互帮助的系统受到了潜在“欺骗者”的威胁。

他们接受帮助却不回报他人帮助。

为了使欺骗最小化,罪恶感天性以及通过社会规则强化相互帮助的倾向经过自然选择而被保留了下来。

进化理论产生了几个具体的假设。

1、动物最愿意帮助那些基因上与它最接近的个体;比起远亲或陌生个体,它们更愿意帮助家庭成员。

父母对健康的后代比对不太可能存活的不健康后代更无私。

2、母亲通常比父亲更多的给后代以帮助。

其原因是在一些物种中,雄性拥有大量繁殖后代的生物学基础,所以不需要对任何一个后代投入太多,也可以使自己的基因永恒不灭。

雌性则只能繁殖出相对较小数量的后代,所以必须帮助每一个后代以保证自己基因的传递。

3、人类也具有天生利他行为的倾向。

威克斯勒等人对年幼儿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如不到1岁的儿童明显地试图安慰受伤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给坐在旁边的人喂食物,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看到父母痛苦的表情时表现出畏缩和痛苦等,在看到另一个儿童受伤时,倾向于表现出与他自己受伤时同样的痛苦。

3到5岁的学前儿童在一个小时中会表现出15次帮助他人的行为,包括给小朋友一个玩具,安慰伤心的伙伴或帮助老师。

而那些与他人分享、帮助或安慰小伙伴的儿童更受同伴的欢迎。

但是,有些行为是儿童不可能观察到的,所以应该认为儿童具有先天性利他行为倾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