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任务学习 读写能力提升 随堂任务作业
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的一支生力军,特 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
2.一叶知秋 《淮南子·说山》:“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唐庚《文录》:“唐人有诗 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叶知秋”比喻由细微的 迹象看出形势的变化,由现象或部分推知本质或全部。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任务学习 读写能力提升 随堂任务作业
3.陶然亭 位于北京城南,是清代名亭,现为中国的四大历史名亭(绍兴的兰亭、滁 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之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 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 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变成了文人墨客“红尘中清净世界也”,在 这个文人雅集的地方,有林则徐、翁同龢所写的对联,还留下了很多诗文, 秋瑾、龚自珍等人都曾在陶然亭上留诗。陶然亭也曾经是早期革命者高君宇 与石评梅爱情的见证者,两人后来合葬于此,“冰雪情谊”流传至今。
故都的秋
课前自主预习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1921 年 6 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 创造社,并筹备编辑《创造季刊》;1926 年 3 月,郁达 夫、成仿吾、冯乃起等一群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 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 生 主张;1928 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 平 《大众文艺》;1930 年 3 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1938 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 年 12 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 和诗词;1942 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 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 年,中 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任务学习 读写能力提升 随堂任务作业
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 作
花》,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 品
《迷羊》,小说集《沉沦》。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中国 评 前文联主席夏衍评价:“达夫是一个伟大的 价 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任务学习 读写能力提升 随堂任务作业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 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 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 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 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也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 “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业
1.创造社 1921 年 1 月 4 日,周作人、郑振铎、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 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 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的文学研究会。作为响 应,1921 年 6 月上旬,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 郑伯奇等人于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 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 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和唯美主义的倾向。以其独特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任务学习 读写能力提升 随堂任务作业
4.秋士 出自《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秋天的时 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常与“春女”(春 天的时候,女子往往会因为看到落花而感到红颜易老,时光飞逝伤感)陪伴相 出。也指迟暮不遇之士。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任务学习 读写能力提升 随堂任务作业
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混.( )乱的年代里,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往往采用混.( 方式,攫取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水摸鱼的
(2)他为人低调,从不像那些喜欢露.( 实力。
)富的人那样显露.(
)自己的
(3)别看他平日里大大落落.( )的,但真遇到事一点儿也不落.( )后,
决不落.( )在别人后面。
(1)说到创业感受,汪银富似乎有说不完的想法和创业的点子,话语中也
透着
的干劲,他带领致富的
百人。(十足 实足)
(2) 他 画 中 的 战 后 古 都 枯 寒
,一派荒凉,也暗示了当时经济
的
。(萧索 萧条)
(3)同学们相处,事事要表现出团结的
,不能处处以颐指气使的
示人。(姿态 姿势)
答案 (1)十足 实足 (2)萧索 萧条 (3)姿态 姿势
(4)从折.( )本到盈利,跨越了十年。因此当他回顾这几年创业的曲折.
( )经历时,他只用了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折.( )腾”。
答案 (1)hùn hún (2)lòu lù (3)luō luò là (4)shé zhé zhe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任务学习 读写能力提升 随堂任务作业
答案
2.辨析语境,选用语词。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任务学习 读写能力提升 随堂任务作业
答案
解析 (1)二者读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十足”指:①成色纯, 如“十足的黄金”;②十分充足,如“神气十足”。“实足”指确实足数的, 如“实足年龄”。(2)都有“凄凉冷落,没有生机”的意思。但二者的侧重点 和适用对象不同:“萧索”更突出单调和凄清,“萧条”侧重于形容凄冷、 万物凋敝的氛围;“萧索”多用于自然环境,“萧条”多用于政治、经济的 不景气。(3)“姿态”侧重指形体显示出来的外在状态,引申为对人对事的风 格、态度,可用于人和事,常与“高”“低”组合,可构成“故作姿态”“千 姿百态”等固定短语。“姿势”侧重指体姿架势,与身体各部分的造型有关, 常与“端正”“优美”“雅观”等词语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