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有情无情第二场 辩论词知识交流

法律有情无情第二场 辩论词知识交流

法律有情无情第二场
辩论词
各位评委,辩友,大家好!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法为镜,可以规行为。

法律作为一种“国家之规度”,是一种对客观实体的理性反映,作为一种衡量人类行为的工具,是不可能带有感情色彩。

所以,法律是公平、正义的化身,他的理性、强制性、严肃性和普遍性正体现了“法律无情”。

第一,从法律的制定上讲,马克思说过:“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而是在叙述法律。

法律是一种被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创造的产物。

”法是根据社会的物质规律制定的,不像散文诗那样凭主观意愿创造,所以决定了法律不可能带有感情色彩。

人们只能叙述法律而不是创造法律。

合理的法早已存在于客观规律之中,而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法律无情。

第二,从法律的内容上讲,法律无处不体现公平的原则,从以前的君主与庶民同罪到现在的法制社会。

法律规范规定人们的行为可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或禁止怎样做,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准。

只要你触犯法的警戒线,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决不留情!纵观古今中外: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和珅,到现在位居高位的贪官污吏,法律没有对任何人网开一面而都将他们绳之以法,这正是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无情。

第三,从法律的执行上讲,正因为法律无情,才能使执法者不以个人感情徇私枉法、黑白颠倒,而是用理性用公平去执政执法,去惩处真凶,宏扬正义。

所以,正是法律无情,才使执法者不依自己的好恶评判是非;正是法律的无情,才使人间处处有真情;正是法律的无情,才使有情的社会正常的运行。

第四,从法律的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告诉我们,法律是维护统治阶
级利益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工具,是国家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既然
法律是治国的根本,是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标准,是工具。

这就决定了法律必
须是理性的、公正的、无情的。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法律无情!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富强,社会才能和谐,
人们才能幸福。

【攻辩问题】
1、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作何解释?
法律是规范,是准绳,当然无情。

如果在法律面前讲情面,通关系,那法律就不是法律了。

古时候人民就已经意识到法律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法律是理性和客观的产物,执法有情和法律有情是一个概念吗?请对方辩友不要混淆。

3、如果对方说,制定法律的主体是有情的,就问对方辩友,有情的人怎样立出无情的法的?法律在制定中有情就会以情乱法,法律在执行中有情就会徇私枉法。

4如果对方牵扯到法律与道德是一致的这个问题,就说:法律与道德真的一致吗???如果法律有情的话,我们要法律干什么,道德就可以约束我们的行为了。

法不容情!
【有情A,无情B 】
A:可是对方辩友为什么只看见法律对极少数人的制裁,而没有看见对大多数人的保护呢?这不是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了吗?!
我们看看大多人心中最严厉的刑法: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犯罪后自首的,可以减轻或者从轻处罚。

面对这情的体现,请问对方辩友你还能说法律无情吗?!
B:对方辩友,恰恰相反,正因为我更看中法律对大多数人权利利益的有效维护,我才要更加声明法律一个最重要的特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对违法犯罪的人给以最无情的惩罚,才能让其他人引以为戒,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不难看出,对方辩友在这里又有意扩大了情的范围,我方所强调的无情,是指不添加任何的私情和私欲,而非是对方辩友的情理和道理。

A:当代法治社会,法律最根本目的是维护大多数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同样也是一种阶级意志的反映啊,不正体现了法律的有情吗?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权多大,位多重,只要触犯了法律,就的受到法律的制裁。

绝不讲情,决不可原,这不是法律无情吗??对方辩友,我们在这里说的是法律不添加任何人的私欲,无论任何人触犯了法律必须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不管他是身居高位,还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请对方辩友注意,我们所说的法律无情和无情的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您可不能一厢情愿的偷换概念啊。

A: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对于生养自己的父母,每个人都应当孝敬赡养,这在我国的婚姻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刑法还规定了虐待和拒绝扶养父母的法律责任。

对方辩友,我们还能说法律无情吗?
B:当然能说明了,抚养和孝敬父母,是自古以来的一种道德规范,正是因为道德不具有强制力,容易被任意撕裂,所以才需要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实施.它的神圣权威不容任何人侵犯,即使是最人性化的法律也是铁面无私,不徇私情的.
我方并非要给法律扣上一顶冷酷的帽子,只是想说明法律的真正本质,希望大家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同时,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你们一直在坚持法律有情,那么可以告诉我"情"是在法律中如何发挥作用的?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下面我代表反方发表总结陈词:法律无情。

通过我方前几轮的阐述和证明,法律本就无情。

法律不可能依照人的情感和意志为转移,也不可能依据任何阶级和团体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法律是不可能具有情感的。

首先,从法的产生看。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而使用的工具。

马克思曾指出: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而是在表述法律,法律是一种被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创造的产物。

这充分说明:法律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物,一种被人们不断认识不断发现的客观存在,犹如冰冷的石头或者沉默的大山一样,永远都只是一个被人们认识和发现的过程,而不可能被人们创造和臆想。

所以,他是不可能被人们赋予情感的。

如果一定要说他具备情感的话,那是诗人浪漫的灵感,而不是我们理性思维的范畴。

其次,从法律的内容上讲,正如一句英国民谚说道,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爱。

法律规范规定人们的行为可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或禁止怎样做,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准。

只要你触犯法的警戒线,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决不留情!纵观古今中外: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和珅,到现在位居高位的贪官污吏,法律没有对任何人网开一面而都将他们绳之以法,这正是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无情。

再有,从法的实施看。

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就是公平、公正地平等相处。

在这个漫长的文明进化史中,法律就是一个始终维护人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标杆。

在实施过程中,即使是在法治文明极度落后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封建时代,受到砍头、抄家、流放处罚的贪官污吏仍然比比皆是。

更何况在人类已经走过文明的蛮荒时代进入理性文明时代,法的实施更不可能随
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他的强制性、普遍性和严肃性将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和彰显。

综上所述,法律是无情的。

我方再次提醒,千万别抱着法律有情的侥幸心理,那将会对我们自己和社会都带来更大的危害性,同时也与法律的发生发展规律是背道而驰的。

正是,天若有情天亦老,法若有情法难存,有情还须无情护,法律无情人有情!
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