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
果之產生,假如在特定原因之外, 另有其他可能原因存在的話,則將該結果 歸諸於該特定原因的情形會減少 ex:保險推銷員請客戶喝咖啡 可能是推銷策略 不一定歸因於推銷員慷慨
Kelly的共變模型
• 人們在歸因時會依序檢驗三種變項
– 刺激物的特殊性 – 行動者的共識性 – 環境背景的一致性
緣的來源及定義
• 在中國的歷史中,緣的觀念最早始於何時,已不 可考。但我們卻可以從佛教的相關教義中,找到 對「緣」的一些解釋。佛教的「因緣果報」之說, 可能是緣的觀點的主要思想源頭(楊國樞,1982)。 因緣果報是佛教世間法的主要教義。從字面上講, 「因」是造成每一事物的直接原因;「緣」是協 助原因達到某一段落結果的附屬條件,亦即間接 的原因。凡屬宇宙一切事物,無論是物質現象亦 或精神狀態,無不由因緣所構成。
• 以我來說,我覺得任何人跟人之間來說,任何─就甚 至你們在街上看到的,或是在餐廳聽到坐在你隔壁 的人講什麼,這都是緣!這都是非常難得的經驗… 我覺得那種緣分跟我跟我太太這種緣分完全不一 樣。 我覺得那種緣分是一種機率.這麼多男的,這 麼多女的,剛好就是湊到她跟你,不是因為任何關 係,不是因為你們之間有什麼樣的感情.反正就是 一種機率,抽籤抽到了就在一起,也算一種緣分。 可是你要從相處當中去得到一種認定的感覺,我覺 得,甚至很多夫妻不一定會有(0205H, p3, a102)。
事件、歸因、責任判斷與結果間的關係(2/2)
面對失敗後所產生的歸因、情感反應、 對後續表現的期望
Shame(羞愧) v.s. Guilt(罪惡感)
• Shame(羞愧) 使人失去控制、感到沒有力量,甚至被控 制 • Guilt(罪惡感) 來自於對道德教條的違背,卻常覺得有個 人責任 兩者的差異:對於歸因的可控制性
• (二)人際互動 • 另外,楊氏(1982)亦認為以緣為基礎的人際互動歷 程更為錯綜複雜,並非西方學者所提出的人際初識或人際 互動理論所能解釋: • 在正式相會之前,緣的作用即已開始,在有些情形下,當 事人即使並未真正見面,也會有「有緣」或「無緣」的感 受。會面前的「有緣」感受,可以減少或消除第一次會面 時的焦慮,完成預先接受對方的心理準備。會面前的「無 緣」之感,則可使人對未來的特定關係不強求,但也產生 心理上的抗拒,有礙正常人際互動的開始與進行。這種事 前歸因的現象一向為西方學者所忽略。
• 圖6 實用智能、緣分信念對心理健康、工 作表現的影響路徑圖(標準化解) • 《向左走,向右走》:緣分、寂寞與信念
• 基本假設:尋求了解乃人類動機的主要來源 • 在成功和失敗的情境下會進行歸因,因為尋找原 因是人類的基本傾向,尋找原因的潛在目標是在 獲得有效管理自己和環境的知識。
Weiner的三向度歸因結構
• 原因的所在:內在歸因-外在歸因 • 穩定性:穩定-不穩定 • 控制性:可控制-不可控制
General Attributional Model
• 歸因於性格自責的受害者,較容易陷於悲 傷情緒中
罪犯的假釋議題
• 罪犯:外在、不穩定歸因,認為自己再犯 機會低 • 戒護人員:內在、穩定歸因,認為罪犯再 犯機會高 • 假釋與否,視歸因而定
歸因再訓練(Attribution Retraining)
• 歸因再訓練係指協助個體更加瞭解自己原本的歸 因反應,並發展出有助於現實的歸因反應 • 一般的課程方案依序進行: (1)告知個體如何區辨不受歡迎的行為,如逃避任 務 (2)評估逃避行為的歸因 (3)探索其他替代的歸因 (4)屢行那些合適的歸因型態
• 個人因素(個人內在的知識與基模)
– 因果規則與基模 – 歸因偏誤 – 先備知識與個別差異
歸因偏誤
• 基本歸因謬誤 • 行動者-觀察者知覺偏誤 • 自利偏誤 • 自我中心偏誤 • 錯誤共識效果
歸因思考的內容
歸因的動機面向
• 因素來源:內在、外在 • 穩定性:穩定、不穩定 • 可控制性:能控制、不能控制
• 「緣」是中國人心目中的一種命定的或前 定的人際關係。在一般中國人的觀念裏, 緣主要來自冥冥之中的安排,是一隻看不 見的萬能之手,撮合了各種長期與短暫的 人際關係。因此,兩人渡船、坐車相遇是 緣,買賣交易也是緣,會發生主僕、師生、 親戚家屬的關係更是因為「緣」。
• (一)人際和諧的維持 • 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緣為什麼如此重要?在社 會關係與人際互動中,緣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楊國樞(1982)指出:「農業社會的特徵(對大量人 力及穩定社會結構的需求)使中國人一向注重家族 的團結與人際關係的和諧。」在傳統的中國社會 中,個人的各種長期與短暫的人際關係大都由家 人或他人所安排、決定或影響。將關係的好壞或 成敗歸因於緣,則當事人比較容易接受與容忍, 而能安於別人(通常是父母、兄長或親友)所排定 的關係,因而維護了家族及人際關係的穩定性。
受害者的歸因
當我在兩年前,開始逐漸對我周邊的 幾個好朋友將我的強暴遭遇「說出來」, 並且告訴他們,我想將這個遭遇背後的心 路歷程寫出來時。在善意的關懷背後, 「為什麼?」是我一再被問及的困惑。 「為什麼?」 「為什麼?」 「為什麼?」
受害者的歸因
• 將受害的原因歸因於:
– 性格的自責 – 行為的自責
ex:某部電影好不好看? 1.朋友只說這部電影好看(高特殊性) 2.別人也說好看(高共識性) 3.朋友一直都說這部電影好看(高一致性) 歸因:這部電影真的好看,而非朋友個人因素
Kelly的共變模型
• 遊民接受賙濟
Weiner的歸因理論
• 將重點從人際歸因轉向學業成敗歸因 • 從對他人的行為歸因轉向自我歸因
歸因理論
Attribution Theory
歸因
• 一般人在看到別人作出一些行為後,會傾 向推斷那是由於當事人的個人因素所導致 (性向歸因),還是由於當時境況的因素所造 成(情境歸因),這是歸因理論的重要課題
Questions:判斷性格or情境歸因?
• 大明在今天上課時,問了三個問題。其他同學則沒有提問 任何問題。在這情況下,一般人傾向認為這是由於(個人 /情境)的因素,令他提問的。 • 大明今天早上買早餐時,沒有排隊。你後來知道他一連 數天買早餐時,其實也沒有排隊。在這情況下,一般人 傾向認為這是由於(個人/情境)的因素,令他不排隊的。 • 大明在輪候巴士時沒有排隊,而事實上,其他人亦沒有排 隊。在這情況下,一般人傾向認為這是由於(個人/情境) 的因素,令他不排隊的。 • 大明昨天在球場踢波,說了兩句粗口。你平日和他交往, 從沒有聽過他說粗口半句。在這情況下,一般人傾向認為 這是由於(個人/情境)的因素,令他昨天說粗口。
• 在人際關係成功或失敗後,將結果歸因於緣是一種有效的 自我防衛與社會防衛方法。對傳統中國人而言,如果自己 與他人的某種關係是成功,便將此成功歸因於較好的緣, 而不是歸因於較好的個人性格或行為。這樣便不會因為自 己某種關係的成功,而使別人自責或嫉妒,也不會破壞彼 此的和諧關係。相反的,如果自己的某一個關係是痛苦而 失敗的,便將此失敗的原因歸因於壞的緣,而不是歸因於 自己不好的性格或行為。這樣既不過分責怪自己,也不責 怪別人,既可保護當事人的自尊,也可使當事人與重要他 人(曾經安排,決定或影響此一關係的親友)的關係不受影 響。
歸因再訓練(Attribution Retraining)
• 訓練的成效因人而異。外在歸因的大學生 接受訓練,其獲益更高於內在歸因的大學 生。 • 訓練使得學生有產生適當的歸因反應,有 助於自我效能與學習,並減低學業上的焦 慮。
歸因再訓練(Attribution Retraining)
• 歸因訓練要能獲得成功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分析老師哪些語言和非語言線索傳達給學 生能力不足的訊息 2.老師改變言行傳達不同歸因的訊息 3.老師找出能促進學習的策略並教導學生使 用促使學習獲得成功
緣的來源
• •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從何而來?受訪者以不同的方式,解釋緣分發 生的原因。歸納起來,共有下列幾類: 超自然的力量:有一部份的受訪者認為,是一種超自然的力量操 縱著人與人之間緣的發生。「冥冥之中」是此類受訪者常用的語 彙。冥冥之中的力量可能來自於月下老人或老天爺的安排,也可 能是命中注定。這種力量是無法預知、也不可改變的。這種安排 讓原本不相識或相隔兩地的人碰面,並進而發展雙方的關係。 我覺得是一種冥冥之中彼此間的一種…互動,那個不可預測的, 不可預知的,就是自然會接觸,會碰觸到什麼火花或什麼,…可 能是一種就是說對看會兩瞪眼的那種事,我覺得心靈上的那種比 較屬於這個,可以彼此ㄟ怎麼會有這方面的想法,那方面的想法, 怎麼會你有這個遭遇,我有這個遭遇,大概是這樣
• 對中國人而言,緣的概念意味著關係有它 自己的發展途徑及目標。中國式的人際關 係因此不是完全建立在一些客觀的指標上 (如溝通問題或個性的相似或互補),而 是建立在關係中的當事人在現有的情況下, 是否有意願讓關係持續下去。緣可以當作 是未來是否能繼續交往的認知指引。一開 始有緣的歸因將意味著往後更多互動的機 會,緣因此成為關係塑造的工具。
基本假定
• 個體會因對環境和自身的了解而產生動機 • 人是直覺的科學家,為達到預測與瞭解行 為的目的,形成假設,蒐集資料並加以驗 證
Heider的歸因理論
• 人對自己或他人行為結果的分析大致有兩 方面
– 個人因素:能力、努力 – 環境因素:機會、運氣
Heider的歸因理論
• 提出「共變原則」 認為人們常從許多不同的情境下,找出某 一結果和特定原因間的關係,假如某特定 原因在許多不同情境不和某一結果相連, 並且假如該原因不存在時,那個結果也不 出現,則人們究會把那個結果歸諸於該特 定原因所造成,因原因與結果有共變關係 ex:小明總在考前發脾氣 發脾氣歸因於考試,而非其人格特質
先前 條件 知覺 原因 因果 面向 心理 結果 行為 結果
環境因素
個人因素
歸因為: 能力 努力 運氣 工作難度 教師 健康 疲勞…
穩定性 因素來源 可控制性
期望成功 自我效能 情感